-
1 # 蛩嗚齋主
-
2 # 弓長張15973
精神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也指人表現出來的活力,有生氣。物質是特指金錢丶生活資料等。精神與物質是相輔相陳的,是相互作用的,耍辯證看待。沒有物質的精神是空中樓閣,沒有精神的物質是行屍走肉。中國在精神與物質的教育過程中,提出兩個"文明",即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孩子的"精神"教育不僅要關注孩子對自然、社會和人的理性認識,還要側重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認識。去掉一些對孩子來說是陳舊的、無用的、生疏的"精神"內容,代之以新生事物,辯證理解。首先要考慮到孩子的生活需求,精神需要,審美需要。社會在發展,物質在豐富,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對孩子的精神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更不能脫離周邊生活的小環境。如"保持艱苦樸素"的精神,總不能讓孩子穿戴打滿補丁的衣服,總不能讓他吃野菜煮飯。因此,精神教育要適應社會物質發展的需要。現在的孩子偏重科學,相信書本中的學術理性主義的觀念,也討厭學科知識的單調乏味,不能滿足其精神需要。精神教育要貼近現實生活。精神教育應為孩子生長提供更多的參入生活的可能和機會,應該成為孩子生活積極展開的催化劑和動力源。尊重孩子的好奇.丶驚異、遊戲的天性,拓寬孩子的生活領域,保護孩子的童心童趣,要把孩子的好奇丶驚異、遊戲看成是孩子本真生存狀態,讓其主動展開和豐富是孩子快樂成長的保障。如人們常說的奉獻精神,雷鋒精神,還有其他的種種精神,都是脫離了孩子生活實際的口號,脫離了社會現實本真生活的"傳統"。孩子不理解,不相信。對孩子根本起不到絲毫的理性作用。精神教育要融入孩子當下的生活,不是為將來作精神準備的訓練,而是讓孩子在當下的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去感悟、去發掘真善美,才是真正的精神教的最佳的基礎。培養孩子生機勃勃的生活精神才是精神教育的核心。當一個人熱愛生活,珍惜生活,才會重精神,才會珍惜物質,才會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雙豐收。(謝謝)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教育孩子重精神輕物質?實際嗎?正確嗎?符合辨證關係的教育應該是教會孩子懂得事物轉換道理,精神可以轉換成物質,物質也可以轉換成精神,把這兩樣變為互補互動關係不是更好嗎?一個人知識多了精神就會豐富,而把知識轉化寫作動力或者發明動力,形成產品賣出去就會變成這個人合法的物質收入和享受,同樣的,把買來的物質(比如小家電)供孩子拆開觀看和鑽研,長大了變為他的發明創造動力,這又屬精神範圍。千萬不要從小灌輸孩子們逢窮而忍遇富而奢的觀念,就教育孩子窮要學習致富知識,富要具備憐貧美德也就行了,既不要過分強調精神重要也不要誇大渲染物質重要,離開物質精神會空高不實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沒說服力,而離開精神物質會低俗不可耐,又培養不出孩子的美德,所以必須要全抓,調動他們的物質滿足感和精神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