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隹谷

    “明理經事”這個詞出自清代著名文化大家曾國藩告誡子孫的一句話“餘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之中,我沒有深入考證這句話是否出自《曾國藩家書》,但這句話還是很具有哲理性,在當代社會同樣有正面教育意義。

    曾國藩的一生是“明理經事”的一生

    曾國藩是清朝文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思想家,一生成就輝煌,在當時被稱為“曾聖人”。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他為人忠厚秉直,淡泊明志,沉穩幹練,無論是作文做官、帶兵打仗都能有始有終,一絲不苟,雖然一生大起大落,但最終波瀾不驚,終成大業。

    他治家如同治國,要求子孫安守本分,勤奮讀書,時刻準備為國家效力。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引導他們把人生的目標重點放在德行的修養上,不必過多考慮功名之事。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明理”和“經事”是人生歷練的兩個關鍵環節,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所謂“明理”是從人的品格素養方面的塑造來說的,要求一個人必須深明大義,在涉及民族和國家的大義上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時刻準備做報效國家的棟樑之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就要求青年人必須勤奮讀書,積累知識,掌握進入仕途的鑰匙。在日常生活中則要明白事理,不作糊塗小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

    “經事”是要求青年人要敢於實踐,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只有經過了實踐的歷練,甚至是無數次失敗的教訓,才能積累起處事的經驗,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才能沉穩應對,波瀾不驚。這是曾國藩的經驗,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信條。

    在當今社會,青年一代經受的磨難少,遇事不敢實踐、不願吃苦,懼怕失敗和挫折,這是不利於成長的,一定要在“明理”的基礎上多“經事”,這樣才能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需要限制飲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