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年春節回程時,我在朋友圈裡發表了一首小詩。只是有不少人捧場似的點贊,沒有人從發自內心的產生共鳴般評論。是不是我應該拓展朋友圈了?
4
回覆列表
  • 1 # 南寧心理諮詢師莫雯慧

    你理解的人越多,理解你的人越少。

    我想深挖的一個內容是,不被理解又如何?

    最近我在想什麼是理解,也就是什麼是懂你懂我,什麼是 connection。我以前以為建立 connection 的能力是世界觀價值觀一致、感性理性、情商高低的問題。 近來意識到並不是這樣,connection 其實是 metacognition 和 empathy,元認知和移情能力。 Metacognition 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最重要的,其實翻譯成悟性比較適合。不同維度的人無法有雙方的 connection,二樓視角的人也很難和一樓視角的人解釋自己看到了什麼。

    Empathy is the ability to share another person’s feelings and emotions as they are your own. 所謂移情。雞皮疙瘩、汗毛直立、怦然一動、淚流滿面、洪水猛獸... 但元認知能力極強的人可能沒有任何 empathy 能力,比如 psychopath 的人就沒有移情能力,雖然他們智商和偽裝出來的情商是爆表的,很多總統、政客、殺手都如此。

    只要有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時刻和你產生過 connection,你就不至於孤獨。

    所以 you saw through me 是一句非常美的話。To see and to be seen。

    莊子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意思的是:不要跟井裡的青蛙,說大海有多大,因為它的眼界狹小,受居處的侷限;不要對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的事情,因為他認知世界裡根本沒有冬天;對於見識淺陋的人,不要談論太深奧的道理,因為他們受眼界認知的侷限,聽不明白。

    這就是《歡樂頌》裡曲筱綃說的一句話,「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語傻瓜論長短。」 所以不要太在意見識低、層次低、認知低的人的看法和評價,如果你真聽信了,在意了,你這一生都不太可能有作為。

    前惠普Quattroporte孫振耀,離職演講曾經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有史以來,直到我們能夠遇見得到的未來,成功的人總是少數,有錢人總是少數,大多數人是一般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數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

    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好的東西,不見得好,大多數認為不好的東西,不見得不好。

    正如尼采的一句經典名言: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越是優秀的人,認知越高,層次越高,越能領略著何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風光,而層次低的人看到的只是山腳下的螻蟻,旁邊的灌木叢林。

    你理解的人越多,理解你的人就越少,因為越優秀,越孤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20畝的食用菌需要投資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