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讓陳建斌蒙圈
3
回覆列表
  • 1 # 西南諸侯

    個人認為主要是由於中國古建築木結構的主要特點決定的:1.採用木材比鋼筋混凝土自重輕,木材延性好,受溫差、潮溼變形能夠恢復,自身有一定的伸縮變形能力;2.木結構連線方式:榫卯連線 是中國古代匠師創造的一種連線方式。其特點是利用木材承壓傳力,以簡化樑柱連線的構造;利用榫卯嵌合作用,使結構在承受水平外力時,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因此這種連線抵抗整體變形能力此剛性材料要強,在一定範圍內的晃動能夠自由恢復。

    3.一般的木結構房子體量不大,層數不高,所以輕型木結構房屋因其自身質量輕,所以地震時吸收地震力少,在地震時的穩定性已經得到反覆驗證,即使強烈的地震使整個建築物脫離其基礎,而其結構卻完整無損。

    4.至於抵抗地震的能力,一不能一概而論就木結構比鋼結混凝土的要好,這取決於採取的設計要求,地震烈度高的地區設防要求較高,在抗震措施從結構設計上設計師也會充分的考慮,比如根據地震荷載加速度要求採取加大配筋,設定抗震墊等方式,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日本的建築就在抗震設計方面做的很好,所以地震常發的日本,很少看到建築物大面積倒塌損毀。

  • 2 # 正史也瘋狂

    因為不斷的重修。

    明代故宮防火做的有多差,三大殿會哭著告訴你,其中太和殿哭得最兇。

    有明一代,太和殿(明初稱奉天殿)就被大火焚燒過4次,其中3次被雷火擊中,分別發生在永樂、嘉靖(此時改稱皇極殿)、萬曆年間。另外一次,是李自成放火燒的。

    那麼,故宮為什麼愛著火呢?高大的木結構建築固然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沒有避雷和消防裝置。

    著了火,只能怪老天懲罰,於是各種把奉天殿改名、祭拜火神、水神,祈禱上蒼放過紫禁城,並沒有用。

    因為財力關係,通常是等火災結束很久,朝廷才會重修,但過不了多少年,又遭火災,又重修,如此惡性迴圈。

    清代康熙年間,太和殿再遇大火,這次不是雷擊,而是御膳房著火引起。

    太和殿容易遭雷擊,原因是殿頂上的龍吻(琉璃裝飾物)直接裸露,而康熙之後,為了加固大殿,安裝了鐵鏈,這樣一弄,反而起了避雷作用。

    加了鐵鏈的龍吻

    而當時最主動、最靠譜的消防措施,就是在宮內放置大缸,叫做“太平缸”,裡面放滿水,一旦發生火災,就地取水減少損失。

    有人可能會問,冬天缸裡的水被凍住,就沒用了。怎麼解決?古人有辦法,冬天的時候會給缸體加熱。

    明清兩代建造了幾百口大缸,明代以鐵缸為主,清代以銅缸為多。鎏金銅缸表面上鍍滿金子,一隻銅缸就有100兩黃金,這不是缸,這是座金山啊。

    所以八國聯軍佔領紫禁城,有人用刀把大缸表面的金子刮下來,現在去故宮參觀都會見到,這是侵華的鐵證。

    600年的紫禁城能“完美”呈現在今天,是戰勝了無數劫難,需要我們倍加珍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話實說,當年玩紅白機遊戲《綠色兵團》你靠實力能通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