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更快樂
-
2 # 黑白灰的世界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等讓很多人知曉了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清官能吏,他是三晉大地的良士先賢,康熙帝稱其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他的一生可用“大器晚成”四字概括,45歲經吏部詮選赴廣西羅城任知縣,宦海浮沉20年後,官至兩江總督。出鎮兩江是于成龍政治生涯的頂峰,也是其仕宦生涯中所遇風波最多之地。
-
3 # 鄉野老甲
清朝有這位人物,而且還是位為百姓謀福的清官,被譽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是一位很接地氣的官員,生活儉樸常吃青菜,為官一方,常讓無數人懷念, 百姓又稱之為“於清菜”。
于成龍 漢人 清朝初期名臣 出生於明末清初,山西汾州永寧(今呂梁市方山縣) 。
于成龍是位大器晚成的人,青年時期本欲以考取科舉,從明朝崇禎時期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皆科場失意。直到順治十八年,四十五歲時,才被朝廷宣佈到遙遠的邊荒地區廣西羅城任知縣。心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開始了仕途,在宦海浮沉20年後。他歷任知州、知府、道員……一直官至兩江總督。
所到之地,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作為地方官,曾三次被舉“卓異”(政績卓越),他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乾隆也曾御書“清風是式”。
-
4 # 面朝大海X春暖花開
有的,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
-
5 # Soct皮皮
這就太無語了!果然是杜撰虛構的電視劇看多了,你反而不知道真正的歷史能人是什麼樣的!于成龍,清順治康熙年間能臣廉吏!外號,於青菜,說明他是個大清官,不僅清廉,于成龍還榮獲三次卓異!以及其升遷歷程,可想其做事能力!個人崇敬這樣一位好官!有機會希望去山西拜謁!
-
6 # 胡從錢
青菜清官于成龍:為官當學于成龍,勤政寡廉身無文。一心為民日夜奮,逝去留名史中聞。二十三年衙臺聲,不卑不亢苦樂更。坐正一方百姓耕,秋收冬藏糧倉封。三次卓異帝王肯,天下第一未假文。千里馬要伯樂乘,大展巨集圖勢比風。累死公上皮骨剩,忠君愛民模範呈。母去難回旨意聖,棄孝到閩匪禍沉。國大家小顧萬眾,今天再來榜樣陳。
-
7 # 大獅
于成龍走訪鄉間,到田間地頭跟老百姓拉家常。鼓勵在外人員回鄉,化解族人矛盾,教化百姓禮儀等等。三年之後,此地大變樣。七年之後,等他離任之時,百姓無不落淚不捨。送行百餘里,仍依依不捨。
此後,于成龍先後被康熙授予湖廣下江陸道道員、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被康熙親賜匾額“清官第一”,並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
于成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歡欣雀躍,紛紛稱讚他為“於青天”。康熙二十三年,為民操勞一生的老總督于成龍在衙門的椅子上端坐而逝,享年67歲。于成龍為官二十餘年,不論到何地從未攜帶家眷。他去世後,負責身後事的一干人等,在他的居室收拾遺物時,只在床頭的箱子裡,找到一套粗綢做的袍子。瓦甕裡有幾石米和幾罐鹽豆豉,文武官員無不慟哭失聲。
康熙得知訊息,對文武感嘆道: “居官如於成龍,能有幾耶?” -
8 # 別酒流年
清朝有于成龍這個人,但是沒有證據,畢竟你閉上眼睛就是天黑,我說天上有太陽你也不一定相信。
清朝不僅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記載於史冊的于成龍還不止一個人。康熙一朝就有兩個叫于成龍的著名人物,他們曾同地共事,都官至一品總督,並且都為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廉吏。
其中一位於成龍(1617~1684)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呂梁市),號北溟,諡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龍。這也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于成龍,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
圖——影視劇中成泰焱版于成龍
此于成龍是明朝副榜貢生,也就是備取生,不算中舉。清朝順治年間于成龍參加科考仍然沒有中舉,直到入了國子監學習畢業才進入仕途。此時他已經44歲了,可以說大器晚成。
于成龍當官後,為政清廉,整頓吏治,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康熙稱其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圖——于成龍雕塑
另一位於成龍(1638~1700)比山西于成龍小21歲,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為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諡襄勤,稱為襄勤公于成龍或於振甲。
于振甲(為了區別于山西于成龍)不同於于成龍,生下來就是旗人,不能參加科考。和于成龍相同的是,于振甲也是透過進入國子監學習而進入仕途。
于振甲出仕做了樂亭(今河北樂亭縣)知縣,後來官至直隸巡撫,這個職位於成龍也做過兩年。
和于成龍不同的是,于振甲的主要功績在於治理河道。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就是因於振甲而得名。
圖——影視劇中於振甲形象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渾河發大水,和永定府境內河流合水一處,給北京帶來了嚴重水患。當時于振甲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撫,康熙親自點名于振甲治理河道。
于振甲親自查勘渾河河道,決定加固石盧段舊堤的同時,對盧溝橋以下河段進行大規模治理,疏築兼施,既築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時注意治沙,並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變以往歷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
經過於振甲不懈努力,渾河終於治理成功,從此改名永定河。
後來于振甲被任命為河道總督,統領全國河道治理。黃淮地區自古就是中國河水氾濫地區,為了徹底根治這一頑疾,于振甲日夜操勞,積勞成疾,死在了河道總督的任上。
于振甲死後,朝廷追封太子少保,諡號襄勤。
圖——于成龍(于振甲)墓,現已破壞
兩個于成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山西于成龍官總督江南、江西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諡清端;遼寧于成龍歷官總督河道、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諡襄勤。
二人都不是透過科考進入仕途的;二人都曾任直隸巡撫;二人都因為清廉得到康熙御批嘉獎;二人都是因勞成疾死於任上;二人都獲得朝廷諡號。
不過相對來說還是山西于成龍能力強一點,遼寧于成龍屬於漢軍旗,出身好一點。
說了這麼多,清朝有沒有于成龍,就在你怎麼看了,非要說沒有的話我也無話可說。
-
9 # 好奇公子
歷史上的確有于成龍這個人,他可是清朝的名臣。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他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明朝的時候,他科舉不順,在明朝于成龍並沒有一官一職,他的仕途是在清朝開始的。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當時已經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拋家舍業,接受了清廷的委任狀,來到了遙遠的廣西羅城做縣令。
當時羅城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城內只有居民6戶,茅草數間,縣衙也是破茅草屋,當時的這裡治安環境也是混亂不堪,之前這裡的兩任縣令一死一逃。當時沒人願意到這裡為官的,當時恐怕除了于成龍沒有第二個人願意千里迢迢的來的這裡做官了。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為官六年,三年的時間就使得這裡大變樣,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政績突出,之後于成龍不斷連續升遷,官也是越做越大。他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府同知、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並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命令于成龍監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政事,不久于成龍在任上去世。
于成龍可謂是大器晚成之人,他入仕晚,但是他的升遷速度很快,從一個邊陲小縣令到清朝的封疆大吏。他的升官不是靠溜鬚拍馬,走後門來的。而是在任期間真真切切的為老百姓去辦實事,是靠良好的口碑得來的。于成龍去世後被康熙皇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皇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
10 # 三千愁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回覆列表
在2017年《于成龍》這部電視劇播出,主要講述了于成龍為民請命的宦海經歷。從最底層的官吏做起,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
于成龍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滿清入關統治中國後才開始了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成龍”的時間比較晚。
幾年後因為政績頗佳,50歲的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其後多次因為政績突出被連續升任。
到了1674年,于成龍已經是黃州知府,但是時值三藩作亂時期。當地麻城縣有人附庸吳三桂作亂。于成龍當機立斷,組織數千鄉勇主動進剿,最終平息了叛亂。
在升任兩江總督後四年,于成龍病逝,當他去世後,僅僅留有一套官服,別無他物,可以說是清如水明如鏡,南京的父老百姓為之動容。康熙也親自撰寫碑文,表彰他的一生廉潔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