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月已霜

    卞和,何許人?就是那位春秋時代楚華人和氏。他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獻給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說這是一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有欺君之罪,故砍掉了他的左腳。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玉璞獻給武王。武王與厲王一樣,讓管玉器的人“相之”,玉人仍說這是塊石頭。武王同樣認為卞和有欺君之罪,於是又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後,派人去問卞和為何而哭,卞和說:“我並非為砍足而悲痛,悲痛的是我手中的寶玉被人說成是石頭,我獻玉的一片誠心被說成是欺君”。文王聽後,“使玉人理其璞”,即讓管玉器的人磨製卞和的玉璞,結果證實確實是一塊難得的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

    這個故事說明厲王的殘暴愚昧, 武王的昏庸無能, 讓人們痛恨不已。今日社會“有眼不識金香玉”的現象亦是隨處可見。人才就猶如無價之寶的和氏璧, 可是在某些領導不辨真偽,對人才視而不見,棄之不用。更有甚者,為了私利肆意打擊排斥人才。當人才“流動”到別處得以施展才華時, 這些為政者卻未有絲毫愧意。這就是厲王和武王的人物形象。

    但是,歷史上的厲王和武王,可能為這個故事背了鍋。春秋時期“美石為玉”的觀念已經有了變化,貴族們開始貴玉賤珉,對和田料玉器情有獨鍾了。春秋中晚期楚國大墓楚國令尹墓中出土的玉器與雕工十分精美,可見春秋時期楚國玉匠職業水準之高超。可以想像同期楚王玉器的玉質、雕工應該更加挑剔。楚厲王與楚武王是兄弟二人,都是楚國開疆拓土的國君。據多數史料記載,楚國稱王始於楚武王。楚武王誅殺楚厲王之子而上位,在位整整50年,四處征伐,使楚國一躍而成春秋小霸之一,也為楚國幾百年的強盛打下了基礎。強盛的國力、進取的國君,眼界和心氣都比較高。此時諸侯都以貴玉賤珉,卞和獻一塊地方玉給楚厲王、楚武王,根本入不了法眼。

    那麼為何和氏璧後來廣受追捧呢?其加分項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民的同情心。卞和為獻玉丟了兩條腿。人們同情弱者,同時也為卞和執著和堅持真理的品質打動,使和氏璧有了人文情懷。

    二是中原諸侯貶低楚國。在周王室眼中,楚國帶頭稱王;在中原諸侯眼中,楚國是荊蠻,本身就會到處挑刺,而楚厲王、楚武王在卞和獻玉這件事上給他們極大的譴責高度。

    三是秦王有意無意中的炒作。秦昭襄王的母親、舅舅、王后、老師全是楚華人,從身邊人口中聽多了和氏璧自然就成了秦王心裡的至寶,而且此時和氏璧已經名聲在外,與隋侯之珠並稱希世之珍。

    這也告訴我們讀史也需要辨證的去思考人物形象,需要結合歷史背景,儘可能充分而全面評價人或事。

  • 2 # GoodRead

    1.是古代當權者,楚王。

    2.不識真貨或者說容易被其他不識貨的人矇蔽。

    3.領導也不能及時發現人才,也有可能看不清。

    4.因為這個故事也隱喻法術人才被打壓,而兩個楚王也代表打擊法術人才的一類人。

  • 3 # 早亙田

    卞和獻玉的故事記載於《韓非子》。

    有一次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就捧著璞玉去見了楚厲王,希望得到獎賞,但楚厲王的玉工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捧著這塊璞玉去見楚武王,然而楚武王的玉工檢視後又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又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接著流血,血淚浸溼寶玉,因此和氏璧其實是一塊血玉。楚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詢查,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並命名為和氏璧,這便是和氏璧的由來。

    卞和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厲王時,楚國面積不大。楚厲王為政殘暴,故得“楚厲王”諡號,但其在位時期亦開疆拓土,征服陘隰,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楚厲王與其祖父楚若敖都曾以乘柴車、穿破衣開闢山林,而受到讚揚。

    楚厲王十七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諡號厲王。楚厲王死後,楚厲王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

    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經過楚武王在位50年的開疆拓土,楚國成為漢東霸主,楚武王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細節可以毀掉一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