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谷幽蘭666666666
-
2 # 蘇小妮
既然邀請,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讀《紅樓夢》的體驗吧。第一遍讀《紅樓夢》的時候大概在我小學五年級的那個暑假。村子裡有位男生不愛讀書也不愛做作業,他讓我幫他寫作業,然後告訴我他會帶本書給我看。那是一本已經翻得破爛紙邊捲曲的《紅樓夢》,我也不知道他是從哪裡找來的。那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第一遍讀下來,完全是懵的。很多字不認識,很多話讀不通,人物更是搞不清誰跟誰,當時身邊也沒有個人可以請教的人,那個年頭,生活在農村,能把飯吃飽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還有多少人去讀書啊。所以,第一遍讀《紅樓夢》那感覺就像是盲人摸象,看到的全是碎片。
再讀《紅樓夢》已經是七年後的事了,那時候在大學圖書館裡借的,這會兒可以細細讀,慢慢回味。讀著讀著,書中的一些人、一些場景,彷彿從某個記憶深處跳了出來。雖然第一遍看的時候特別懵懂,但是,年少的時候記憶力好,有些情節還是記得非常牢的,而且第一遍看的時候很多不懂的地方,第二遍看的時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學畢業後,我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部《紅樓夢》的書,開始了第三次全面的閱讀。此後,這套書就成了我的枕邊書,每天晚上睡覺前隨便拿出來翻翻,翻到其中的某一個章節,或前或後,或早或晚,感覺我已經跟書中的人物聯絡在一起,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一顰一蹙,或嬉笑怒罵,或跌足嘆息,或溫言暖語,所有的文字都是靈動的,看它們都是一種說不出來的享受。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們不成大事,我覺得此話用來形容讀《紅樓夢》也是可以的,到如今十多遍讀下來,就是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原來我們早就見過,已相識好久,一轉眼就能認出來。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紅樓夢》雖然是文學鉅著,但是也不見得所有的人都喜歡。有些確實是沒有認真閱讀過,道聽途說,認為讀起來乏味;有些人呢,純粹就對這類題材不感冒……總之,喜歡的人會認真反覆閱讀,不喜歡的人說再多也是白搭。
要說把紅樓原著看完並且加以思考和賞析的,我相信不用列舉,光是研究紅學的人就那麼多,更不用說普通的狂熱書迷們了。我認為,讀紅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確實每讀一遍所受裨益都很大,並沒有如同題目中所說的需要耐著性子這麼痛苦。
當然,也沒有人要求你必須喜歡紅樓,只不過對原著的評價不應該侷限於身邊所謂的朋友。至少應該自己去親身體會,這才能夠有發言權。
-
4 # 紅日評論
紅樓夢就是石頭記,它告訴人們,榮華富貴,悲歡離合,是可求的,也是可舍的,興盛和衰亡是編制的,它告誡人們:新生事物誕生和發展是不可抗拒的
-
5 # 梨了了
紅樓夢讀一遍是不行的,因為讀不懂。
第一遍你可能會關注寶黛的感情,甚至認為薛寶釵破壞了他們的姻緣。
第二遍你可能會發現寶釵一點也不想嫁給寶玉,發現晴雯、襲人、平兒、芳官等等這些丫頭的可愛和缺點,發現鳳姐的自私和辛酸,可能會恨襲人告發了晴雯,心疼寶玉那篇《芙蓉女兒誄》,還發現妙玉的一句“檻外人妙玉遙叩芳辰”背後的深意。
發現每個人都不容易,各個階層都有他們的可愛之處和難言之隱,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徹底壞透的人,看似大度的人有不少小心思,表面冷漠的人也可能有熾烈的愛。
第三或者第四遍,如果你年紀不小了,就有可能覺得寶玉太不懂事,賈政大體上是個好父親。因為賈政明白,只有仕途經濟能保住這個家,維持大觀園裡的美。寶玉呢,只知道美,不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有時候讓人想抽他。這時候也會發現,寶黛的感情真正是靈魂之愛,黛玉那些小性子,不過是因為不確定寶玉的心而一次次驗證。在驗證確認之後,他們再也沒鬧過。發現黛玉根本不是愛生氣的刻薄之人,反而是對美有特別高階的追求,還與人為善的人。
十遍左右,會發現世上一切都處於由盛轉衰再重新發展的規律裡,人生無論多精彩,總有滑到底的一天。再好的愛情也會結束,再美的風景也會消亡。同時,弱肉強食的規律也無解,窮人永遠被富人敲骨吸髓,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背後,有數不盡的血和淚。
放到今天也是一樣,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句子——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霓虹燈下有血淚”
這並不公平的規則,從古至今都如此。
公平的是消與長的規律,以及永恆流逝的時間。
《紅樓夢》的意義,遠大於教科書上的“揭示了封建社會必將滅亡”
你是什麼,就會讀到什麼。
去讀吧,至少要讀三遍。
-
6 # 好時光417
小時候根本讀不懂,長大後再看,發覺《紅樓夢》寫盡了人世間的種種現象,無人能夠超越。揭示了世態炎涼的本質,大到世家,小到平民百姓,上演了悲歡離合的苦情。每個人的個性都很鮮明,非常生動。我仰望其作品,就覺得是極品。
回覆列表
俗話說:‘’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這話是有些道理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讀到的《紅樓夢》味道都不同,就是一個人的年齡不同感覺也不同,孔子五十歲才讀懂《易經》而做《易傳》。年輕時讀紅樓讀的是外在,是熱鬧,是色情,是美食。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之年,你會往內看。其實《紅樓夢》第一篇己把故事交待完,他寫的就是現實與理想,神性與俗性,石與玉的關係。石:自然、原始、本真;玉:人為、文明、雕琢。《紅樓夢》是寫石一一玉(欲)一一石的過程。《說文》“石之美,就其本性而言,玉的根本乃是石,玉的地位之所以高高凌駕於石之上,完全是憑藉社會的承認”。《紅樓夢》中點題的話是“重玉不重人”,玉是秩序、是符號、是社會;而石才是人、是本真、是自然、是神聖。只有追求本真自然,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