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遇到一個物流“營業員”的招聘會,面試了好幾輪,筆試答題,做遊戲等。最後上百人只取了二十幾個,後面還拉去四星級酒店住著培訓了一星期。完事了送去各營業部,然後發現每天大部分工作就是搬貨……
3
回覆列表
  • 1 # 侯同學的日課

    每一份工作也都會有它的“藝術照”VS“生活照”、“賣家秀”VS“買家秀”的差別。這裡有文字包裝的原因,也有我們自我想象的原因。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因為資訊差。特別是剛開始工作那幾年,一方面對職場不熟悉,另一方面對自己也難說有透徹的瞭解。

    也就說,落差總是難免的。出現落差之後,選擇無非是 走或留(忍)。比較簡單。不過,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時間成本。與其等這入職之後,忍受落差,不如防患於未然。

    怎麼防呢?

    “職業訪談”是個不錯的方式。

    你可以和正在做你想做的事的人,深入地聊一聊工作這件小事。他們可以是3-5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目標企業的中小企業主,資深HR/獵頭,職業顧問。等等。

    談什麼呢?

    ① 談感受。他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一天怎麼過?——看看自己能夠想象自己像他那樣工作,連續幾個月、幾年還樂在其中

    ② 談入行。他們如何進入這一行——他們的職業生涯路徑。

    這樣,可以快速瞭解一份工作背後的真相。能不能去?你適不適合?——這些東西,招聘須知上不會寫,面試官一般也不會說。

    我們看到的多是化了妝的職場和職業。職業訪談是很好的卸妝油,卸掉化妝和幻象,直面素顏。

    其實,也不光是職場,一個人、一次聊天,背後可能就是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一群人的真實生態,以及和一群專家聯機的可能。多聊多問,沒壞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康熙時期的葛爾丹比成吉思汗強,只是對手不一樣”,各位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