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稱為生存質量或生命質量。全面評價生活優劣的概念。通常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展的一種結果。
當這一術語被引入醫學研究領域時,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質量。與存活和其他型別的臨床結果一樣,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他們所接受的醫療保健服務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活質量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JK加爾佈雷思所著的《富裕社會》一書中。該書主要揭示美國居民較高的生活水平與滿足社會的、精神的需求方面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現象。他在1960年發表的美國《總統委員會國民計劃報告》和R.R.鮑爾主編的《社會指標》文集中正式提出生活質量這個專門術語。此後,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60到70年代,美國學者對生活質量的測定方法及指標體系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後,生活質量研究相繼在加拿大、西歐和東歐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展開。80年代初,中國開始結合國情對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有關問題進行研究。
生活質量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稱為生存質量或生命質量。全面評價生活優劣的概念。通常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展的一種結果。
當這一術語被引入醫學研究領域時,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質量。與存活和其他型別的臨床結果一樣,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他們所接受的醫療保健服務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活質量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JK加爾佈雷思所著的《富裕社會》一書中。該書主要揭示美國居民較高的生活水平與滿足社會的、精神的需求方面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現象。他在1960年發表的美國《總統委員會國民計劃報告》和R.R.鮑爾主編的《社會指標》文集中正式提出生活質量這個專門術語。此後,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60到70年代,美國學者對生活質量的測定方法及指標體系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後,生活質量研究相繼在加拿大、西歐和東歐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展開。80年代初,中國開始結合國情對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有關問題進行研究。
生活質量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政治和社會環境 (政治穩定,犯罪,執法等)經濟環境 (外匯兌換規定,銀行服務等)社會文化環境 (檢查,限制人身自由等)健康和衛生 (醫療用品和服務,傳染病,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空氣汙染等)學校和教育 (標準和供貨的國際學校等)公共服務和運輸 (電力,水,公共交通,交通擠塞等)娛樂 (餐廳,劇院,電影院,體育和康樂等)消費品 (糧食供應,汽車等)房屋 (房屋,家電,傢俱,維修服務等)自然環境 (氣候,記錄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