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偵探木木

    關於楚漢之爭,大家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項羽到底有沒有機會贏劉邦,還請大家多多指出不足之處。

    提到項羽,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真英雄,真男人。,也有人說他性格殘暴,驕傲自大。大家眾說紛紜。不過“力拔山兮氣蓋世”足以證明其能力非凡。他曾說過:“學文不過能記住名字,學武不過能以一敵百,籍要學萬人敵!”還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此時身在人群中的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這中胸襟和魄力是劉邦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不僅如此,劉邦還是當地的有名的地痞流氓,整日無所事事,只知道喝酒玩耍,一點也不思進取。 《史記.高祖本紀》寫到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 並且,劉邦還是一個典型的貪生怕死之徒,在被項羽大軍追趕的時候,為了自己逃命竟然不顧自己的兒女。那麼,項羽為何會敗於劉邦,項羽真的沒有機會打敗劉邦嗎?項羽真正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項羽不會用人,這一點從項羽在對待范增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項羽雖然尊稱范增為亞父,但卻常常不採納范增的計策。所以項羽可以滅秦,因為秦當時早已經人心散盡了,但對於有著多為文臣武將的劉邦就行了,我們看歷史可以知道項羽在韓信和張良的手裡屢屢吃虧。要知道打仗不光靠勇,智慧也是極其重要的。而鴻門宴又是他犯的最大錯誤,不僅錯失殺掉劉邦的良機,還把告訴自己機密的曹無傷給賣了。

    但項羽卻認為他的敗是因為天要亡他,“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大多數人由此可以看出項羽極度自我的性格特點,似乎項羽敗於劉邦是必然的。然而我自己認為,項羽也並非沒有勝算,事實上他可能只是差了一點“運氣”

    歷史也是有趣的,項羽劉邦大戰打了70餘次,小戰40餘次,其中多為項羽贏,實際上無數次劉邦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死了。

    比如《項羽本紀》中所記載彭城之戰,劉邦的漢軍已經被項羽的楚軍團團圍住,裡三層外三層的,劉邦根本就跑不了,可誰想,天公作美。 忽然間,狂風平地起,大家只見到,從西北方向來的風,又大又猛,把樹都給刮折了,房屋也給吹塌了,天地間的飛沙走石把項羽的軍隊給打散了,劉邦就趁亂,丟下輜重,隻身帶著幾十親兵騎著幾十匹馬挺幾十杆槍,跑路了,跑路了……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還有一次,劉邦大敗,隻身一人逃跑,後面是無數楚兵,劉邦精疲力盡,沒有任何力氣了,躲在了附近的樹洞裡,心想聽天由命吧,楚兵追來後開始搜尋劉邦,其中一個楚兵正欲檢查劉邦躲藏的那個樹洞,結果另一個楚兵攔阻了,說“樹洞這麼小,劉邦怎麼可能在裡面呢?”那個楚兵一聽,覺得有理,就放棄搜尋那個樹洞,劉邦也因此逃過一劫。

    其實大家仔細看太史公的《史記》,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劉邦每次戰敗,即將兵敗身亡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自然原因,然後劉邦就趁機會起跑路。

    也許真的是命中註定吧

  • 2 # 與光塵

    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是,不妨“推敲”。

    研究歷史的偶然性本身就“偶然”。

    如果要是分析項羽必然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只想當個“楚霸王”,不應該是隻想當個“西楚霸王”。他的理想是讓神州大地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輝煌。

    所以歷史的必然性就是“統一”才是硬道理。筆者認為統一的觀點不完全是統治階級處於自私的利益驅動所致。“統一的中國”是被無數次證明的歷史必然。是民生幸福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項羽要是成功了,也不過是另一個劉邦而已。

  • 3 # 迎風宿雨

    當時看來項羽已經勝出了!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婦人之仁註定了他將是歷史悲催者的代表!政治鬥爭沒有仁義可言,是你死我活,勝者王侯,敗者賊!一為之甚,豈可再乎?或是斬草必除根呢??

  • 4 # 壹壹若塵

    "成王敗寇"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常態,失敗了還能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受後人景仰,在歷史的長河中,恐怕只有項羽能享受這種待遇。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的同情。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小詩,更是將這種同情予以了大大的昇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博得後人同情,是因為他身上那些常人難以企及的氣質:見到秦始皇巡遊,他說:"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情;捉拿到劉邦的老父親,終究沒有加害的仁慈;"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縱橫天下.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的英雄氣概;失敗了,寧肯自刎烏江而不失氣節的高貴。

    儘管有這麼多可貴之處,項羽還是失敗了,原因在於他身上那些致命的弱奌。

    作為曾經的部下,韓信評價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應該不是無的放矢。除了這兩奌,還有一些其他的弱奌,是導致項羽失敗的原因:

    1.匹夫之勇:

    項羽年少時讀書不成,學劍認為只是"一人敵"不願學,叔父教他兵法,雖然略感興趣,但也不想深入鑽研,這對於統兵將領是極大的缺失。

    他過於迷信個人的力大無窮,天下無人能敵,豈不知"將在謀,不在勇",即使勇冠三軍,也無法一人包打天下。後來在烏江畔證明,即使是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靣對數千人的圍困,也終究無法突出重圍。

    所以韓信說他:"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2.婦人之仁:

    項羽出身貴族,不發怒時說話和氣,待人彬彬有禮,有時和士兵同食同飲,士兵有傷病,甚至會傷感落淚。但他有一個大毛病,部下將領立了大功,應該封爵封地,他卻捨不得。有時封賞的大印刻好,留在手裡把玩得磨沒了稜角,也不願意給立功者。這一毛病往往讓有才能的將領寒心,認為他只會施小恩小惠,不是能成大事的大丈夫,是典型的婦人之仁。

    此外在鴻門宴上,他不聽范增的計謀,一念之仁放走了劉邦,從而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是十足的婦人之仁。

    3.肆意屠城坑殺的殘暴:

    項羽的性格中還有崇尚暴力,用暴力脅迫敵人畏懼屈服的一靣,因而每逢打了勝仗,常常採用屠城或坑殺降卒的辦法震懾敵對方和投降歸順者。

    出師第一個勝仗,打下襄城就坑殺了全城的守軍。打下城陽,又來了個城陽屠城。在新安,坑殺秦國降卒20多萬。進入咸陽,焚燒阿房宮,一把大火燒了三個多月。在齊國打敗齊王田榮,縱兵在齊地燒殺搶掠,坑殺降卒。

    暴行儘管能起到威懾作用,但也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種子。

    4.分封不公引諸侯抗拒:

    項羽率領天下義軍三年滅秦,達到了自己的鼎盛時期,自封為西楚霸王,開創了霸天下.臣諸侯的局靣。

    項羽按照自己的意志,分封天下諸王,隨後又找藉口把義帝趕到江南,並暗中指使人殺了義帝。

    不公平的分封和遷逐義帝,給各路諸侯反抗提供了藉口,諸侯們互相攻殺,搶佔地盤,天下亂作一團。在大動亂的過程中,有許多王侯加入到劉邦的陣營。

    5.不善識人,不能用人成為項羽的致命傷:

    反秦義軍初起階段,楚軍勢力最大,人望最高,天下才俊紛紛聚集到項氏叔侄的大旗下。隨著項粱在定陶戰死,項羽接掌楚軍大權,形勢慢慢發生了變化,鬱郁不得志的各路人傑開始尋求一展雄才的出路。

    陳平原是項羽部下的都尉,後來轉投了漢王劉邦。韓信原在項羽帳下任執戟郎中,後來轉投了漢王劉邦。受項羽器重的常山王張耳,兵敗失地後捨近求遠,轉投了漢王劉邦。足智多謀的亞父范增,本來對項羽忠心耿耿,項羽竟然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疏遠亞父,最終迫使老人家恨恨地離開了楚軍大營。

    這些人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項羽如果能慧眼識英才,善加使用,那麼楚漢相爭將會是另一種局靣。

    總之,項羽剛愎自用,恃才傲物,不善識人 ,不能用才,缺乏政治智慧,空有一身勇力,在楚漢爭霸中敗下陣來,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查理九世烏鴉城的詭局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