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仿別人行為。
小孩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以前有一個影片,小孩從小由奶奶帶大,奶奶因為年齡的原因有些駝背,小孩就學奶奶駝揹走路的姿勢。如果家庭裡父母不管管控自己的情緒,經常吵架或打架,或者經常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這個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變得富有攻擊性。此外,現在網路、各種媒體傳播的內容混雜,包括大家熟悉的某些手機遊戲裡經常會有暴力內容,一些電影電視、小孩常看的動畫片裡都有一些暴力內容,孩子也極易學習模仿。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還是獨生,長期受到家長和長輩們的關心、疼愛、呵護,好勝心、自尊心都很強,如果因為某件事沒有達成,很容易在心理產生挫敗感。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曾提出“挫折-侵犯”假設,認為挫折和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如果孩子總是因挫折而產生挫敗感,並且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理解,就會透過暴力等行為來釋放壓力。
如果父母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就會助長孩子不良風氣的養成。舉例來說,孩子和小朋友爭搶玩具,一方採取推搡或者打人的方式得到玩具後,如果老師採取息事寧人、和稀泥的態度,家長也對此不以為然,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一旦形成這樣的行為習慣,再改就困難了。
找到了孩子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就要及早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要給孩子做出表率,在家裡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會讓孩子心裡感到壓抑,進而導致暴力行為;
2. 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孩子不論是學習還是平時生活,都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沒能達成目標而導致心理上受到打擊,要教會孩子把挫折帶來的不良影響透過正常的渠道消除,可以尋求家長、老師的幫助,而不是以攻擊行為來轉移。
3. 多講道理禁止武力。讓孩子認識到武力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加重,同時攻擊別人不僅會讓對方受到傷害,還有可能使自己受傷。遇到有爭執的問題,先透過溝通的方式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一定要尋求幫助而不是訴諸武力。
有的時候,男孩之間常常因為做遊戲或小打小鬧而演變成衝突,同學之間大打出手,如果在學校,老師一定會介入並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在外面,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首先家長冷靜,也讓孩子冷靜,問清原因再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如果家長不在身邊,一定告訴孩子先保護自己,但也一定不要主動去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雖然有的孩子有暴力行為或具有攻擊性,但不是無可救藥,不論孩子多大也絕不能放棄,父母和老師、學校配合,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儘早改掉不良行為習慣。
1. 模仿別人行為。
小孩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以前有一個影片,小孩從小由奶奶帶大,奶奶因為年齡的原因有些駝背,小孩就學奶奶駝揹走路的姿勢。如果家庭裡父母不管管控自己的情緒,經常吵架或打架,或者經常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這個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變得富有攻擊性。此外,現在網路、各種媒體傳播的內容混雜,包括大家熟悉的某些手機遊戲裡經常會有暴力內容,一些電影電視、小孩常看的動畫片裡都有一些暴力內容,孩子也極易學習模仿。
2. 挫折導致的挫敗感。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還是獨生,長期受到家長和長輩們的關心、疼愛、呵護,好勝心、自尊心都很強,如果因為某件事沒有達成,很容易在心理產生挫敗感。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曾提出“挫折-侵犯”假設,認為挫折和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如果孩子總是因挫折而產生挫敗感,並且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理解,就會透過暴力等行為來釋放壓力。
3. 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就會助長孩子不良風氣的養成。舉例來說,孩子和小朋友爭搶玩具,一方採取推搡或者打人的方式得到玩具後,如果老師採取息事寧人、和稀泥的態度,家長也對此不以為然,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一旦形成這樣的行為習慣,再改就困難了。
找到了孩子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就要及早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要給孩子做出表率,在家裡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會讓孩子心裡感到壓抑,進而導致暴力行為;
2. 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孩子不論是學習還是平時生活,都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沒能達成目標而導致心理上受到打擊,要教會孩子把挫折帶來的不良影響透過正常的渠道消除,可以尋求家長、老師的幫助,而不是以攻擊行為來轉移。
3. 多講道理禁止武力。讓孩子認識到武力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加重,同時攻擊別人不僅會讓對方受到傷害,還有可能使自己受傷。遇到有爭執的問題,先透過溝通的方式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一定要尋求幫助而不是訴諸武力。
有的時候,男孩之間常常因為做遊戲或小打小鬧而演變成衝突,同學之間大打出手,如果在學校,老師一定會介入並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在外面,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首先家長冷靜,也讓孩子冷靜,問清原因再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如果家長不在身邊,一定告訴孩子先保護自己,但也一定不要主動去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雖然有的孩子有暴力行為或具有攻擊性,但不是無可救藥,不論孩子多大也絕不能放棄,父母和老師、學校配合,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儘早改掉不良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