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些人只能看到錢。覺得有了錢就什麼都有了,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齊國買鹿”的故事,讓楚國表面取得經濟優勢,實際生活必需品崩潰,從而對楚國作戰大勝的例子。

    稻是生活必需品,桑不是生活必需品。

    表面看,的確是可以“賣個好價錢”、“划算”。

    實際上,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可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

  • 2 # 歷史笑春風

    種桑樹主要是為了養蠶,養蠶是為了織綢緞。在剛開始的時候,綢緞也是一種做服裝的必需品。上層人物一般以綾羅綢緞做衣服,而且綢緞也可以作為貨幣的代用品。在古代,對農業一般要勸課農桑,發展農業生產。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明朝就發生了變化。一種新的農產品代替了大部分綢緞的作用。那就是棉花的普及。棉花自從元朝開始,就在大陸開始流行。而朱元璋起事的松江府,更是棉花和棉織品的主產地。

    朱元璋當然知道棉花的價值。在建國後,就在全國開始推廣棉花的種植,推廣棉花紡織。從此,棉布因為其價廉物美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服裝用料。而絲綢則退而成為達官貴人享用的奢飾品。

    當時,明王朝也注意推廣糧食的種植。但是,隨著建國已久,人口慢慢增加,糧食的出產慢慢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有的地方開始出現糧荒,要依靠外購糧食救急。

    結果,在開國初年,國家規定的年俸是: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則是賜莊田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並給鈔二千貫。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

    但是,隨著皇族人口增長,國家已經無法按照這個標準發放俸祿。到了明朝後期,就是把全國的糧食來養活皇族都不夠。因此,這些皇族的俸祿要不折減,要不拖欠。

    皇族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可想而知了。糧食和人口的矛盾,一直貫穿於明朝的始終。而且中國古代的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平民百姓以自己的家庭為生活單位,當然要先盡著自己的生存為基本。

    因此,糧食生產關係著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絲綢則是奢飾品,和自己的關係不大。就算是能夠得到一些經濟上的利益,可和稻米生產的利益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此,農民還是以生產糧食為主。

    當時,勸課農桑也是政府的基本要求,而農排在前面,這個是封建社會國家的國策。當時的國家打擊壓制商業,大力推進海禁。沒有外來糧食進口,又要減少自身的糧食產量,當然以絲綢為代表的商業會被壓制中。

    即便是商人有錢,也不敢和國家作對。所以說,雖然推廣種桑,發展絲綢產業能夠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種糧依然是國家和百姓心中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改稻為桑推不動的最大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宗的傷心涼粉有哪些原料必不可少?為什麼取名為“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