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懸疑大雜燴

    我小外甥就這樣,喜歡一個小毯子,無論睡覺還是喝奶,一定得抱著這個小毯子。

    我覺得這是孩子尋找安全感和依賴的一種表現,喜歡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和氛圍裡,這樣才能安心。

    我建議不要強制的讓孩子改正,這只是階段性的戀物。

    孩子走向獨立,需要一定的過渡。要尊重孩子這一階段的需求。

    等他慢慢長大,內心的安全感和獨立性建立起來了,他慢慢自己就放下了。

    現階段如果不能隨時帶著他喜歡的這樣東西,可以講個故事,和他說為什麼他喜歡的這樣東西不能時刻在一起。

  • 2 # 佳明哥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都會有個特別喜愛的物件,通常是毛絨或布藝玩具、小毛毯、小手絹、小揹包等。有的孩子甚至會跟這個安慰物煞有介事地聊天,彷彿那是他的一個親密夥伴。孩子的安慰物一般都有個共同的特點:柔軟、溫暖。這種柔軟、溫暖的物品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給他心理上的支援與安慰。因此,安慰物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過渡物,它甚至可以部分地替代媽媽的“功能”。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若有個安慰物在手,孩子的內心會安定許多。尤其進入陌生環境,與陌生人相處時,這個安慰物對孩子來說更是至關重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內在的安全感建立得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強大,他們會逐漸擺脫對安慰物的依賴,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孩子依賴安慰物只是個階段性的問題,一般不用管,耐心地等待他自行解決就好了。

    大多數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不會太高,玩得高興了,或者有他最親近的人陪在身邊時,他們常常會忘了他的安慰物。也有個別的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延續的時間比較長,甚至到五六歲都捨不得放棄。這與家庭人文環境好壞,以及家庭成員對待孩子安慰物的態度有關。通常,成長在家庭關係良好、夫妻恩愛,爸爸媽媽給予孩子足夠關注與愛的家庭,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更低,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安慰物。相反,處在家庭關係混亂、衝突頻繁,孩子被關注度比較低的家庭,因為無法從爸爸媽媽身上獲得足夠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他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會更高。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安慰物,總想急速地逼迫孩子擺脫安慰物,也會導致孩子內心更加恐慌,強化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

    當然,即便家庭關係很好,孩子也可能自發地尋找一個安慰物,在離開爸爸媽媽的時候,透過這個安慰物替代爸爸媽媽,給他心理支援。這是他走向獨立的一種嘗試。既然孩子有這樣的特點,我們可以當孩子進入某些特定環境時,主動為他尋覓一個安慰物。比如,在孩子即將上幼兒園的時候,如果幼兒園允許,可以考慮給孩子帶一個安慰物,藉助這個安慰物幫助他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當然,每個幼兒園的要求不一樣,有些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帶這些東西,我們可以用別的東西替代。比如給他畫一幅畫,寫一句話,揣進他的小兜裡,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所以,不用擔心,等他學會了獨立時這安慰物就會慢慢地遺忘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那些為了生兒子把之前生的女兒拿來拋棄送人或賣人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