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之聲荊門店
-
2 # 明月清風閣
古代是有近視眼的,畢竟近視不是現代才出現的。很多人以為眼鏡是西方國家的產物(義大利佛羅倫薩),其實不然,中國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眼鏡的雛形,墨家曾經研究過凹透鏡和凸透鏡的原理。在《馬可·波羅遊記》裡也描述過中國商鋪的老闆拿著圓筒的水晶片閱讀,我們姑且不論馬可波羅是否真來過東方還是記載的道聽途說,可以肯定這些不會是馬可·波羅憑空杜撰。
“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南宋《洞天清錄》古代的近視眼肯定不少,貧寒學子十年寒窗苦讀的時代下肯定也造就了不少近視眼,只是沒有過多記載,或者他們自己沒有察覺。但某位歷史名人是近視眼多多少少我們都能瞭解到,列如我們熟知的紀昀紀曉嵐就是一個高度近視眼。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也是一個高度近視,其實清朝很多皇帝都有記載過他們視弱,不過我們經常看到清帝畫像是不會把他們戴眼鏡的照片畫上的,其實雍正還是有個眼鏡控,超級喜歡收藏眼鏡,如果他喜歡哪位大臣,可能不會賞賜金銀珠寶,而是一枚精緻的眼鏡……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也是近視眼,不過他對待眼鏡的態度和他老爸大相徑庭,乾隆十分抗拒戴眼鏡,可能是怕有損他一國之君的形象吧!他給出的理由其一是玻璃對身體和眼睛有害。另一個理由就是人一旦戴上了便會對眼鏡產生依賴,“一用眼鏡,則不可舍,將被彼操其權也。”其實現在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古代沒有眼鏡。其實近視眼有很多的。
一是古人患近視眼的機率不多。他們沒有電腦,不用一天到晚盯著螢幕看;他們沒有遊戲機,不用擔心孩子在網咖裡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出來;那時的學生讀的書沒有現在的學生多,以前只有四書五經,一本《論語》要讀好幾年,現在卻是每學期十多門幾十門課,連一個小學生的書包都有十來斤重;那時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書香門第畢竟少,沒有書讀自然不太會近視了;以前的書都是大字,雖然沒有什麼標點,但字號大,而現在小小一本書卻有數十萬字,那些報紙的字更小,密密麻麻幾十版甚至上百版;以前的書沒有現在的好看,現在什麼書都有,有的還很吸引人,白天不敢讀或者讀不完,晚上在被窩裡繼續用手電照著讀,幾個晚上下來,那些孩子的臉上就多了一副眼鏡。一句話,我們現在的眼睛太累,太累,眼睛的負擔太重,太重,不近視是不正常的,近視才是正常的。
二是古人患了近視也沒有辦法。機率不高不是沒有,由於遺傳、職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古人還是有不少的近視眼,這從一些史料和笑話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諷近視眼的詩是這樣的:“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老眼昏花,到處磕磕碰碰,只能在雲山霧罩中過一生的近視眼形象在這首打油詩中已經栩栩如生了。要是現在,除非是極少極少的頑固近視,一般說來都不成問題,兩塊玻璃或樹脂,不管是有形的還是隱形的,都能使你的視野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