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灌溉大講堂
-
2 # 阿華記農
作物合理灌溉?作物涵蓋面廣泛,阿華這邊種植水稻,而水稻也是中國的主要種植作物,灌溉和排水技術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事情,也是高產的必要條件,我們就來說說水稻如何合理灌溉吧。
在有水源保證灌溉的地區,都應根據水稻的需水規律及灌溉對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實行科學管水。
但是隨著品種型別及栽培技術的更新,與之相適應的灌溉技術則不一樣。
20世紀50年代,針對常規高稈水稻的倒伏與增穗,採取“淺-深-淺”型灌溉技術,獲得增產10%以上的效果。
60年代,為適應矮稈品種高肥,密植,爭多穗、大穗的特點,推行“淺灌-溼潤-曬田”相結合的灌溉技術。
70年代,我們的雜交水稻問世,促使高產栽培技術發生較大變革。高產灌溉技術也經歷了“淺灌-溼潤-曬田”相結合的灌溉技術,到淺、深、薄、曬、足、淺、活、落乾的方式。
但還不適應雜交水稻分櫱有餘、成穗不足、大穗有餘,結實不足的弱點,故進而發展到今天推廣採用的“淺溼型”的淺灌曬田技術,符合了雜交水稻的高產要求。
較好地做到在適宜基本苗的基礎上,依靠分櫱成穗,在一定穗數的前提下主功大穗,起到了促根、助櫱、壯株、控葉的作用,有利發揮雜交優勢,提高分櫱成穗比重,協調好穗、粒矛盾,達到畝產500千克以上水平。
雜交水稻的具體灌排指標,據阿華所在的地區試驗,在保灌條件下:移栽時田內保留不超過10毫米,播種後70天左右開始曬田,拔節、孕穗和抽穗開花階段,保持10-40毫米淺水層,乳熟和黃熟期採取0-40毫米間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排幹水。
土壤型別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例如:地下水型稻田 (冷、陰、爛泥田),因長期被水分飽和,水冷、土溫低,還原物質多,易引起僵苗,故灌溉方法應以提高土溫、增加氧氣為前提,除開明溝、暗渠排除冷浸水、降低地下水位外,在水稻生長期間,應採取溼潤灌溉為主、淺灌勤灌和多次曬、晾、擱田的方法。
對於缺水型的田,則應注意蓄水防旱,採取長期水層灌溉。如果遇旱需要灌水,在可能的情況下采取前期間歇灌溉,孕穗、抽穗期有水層灌溉,灌漿期間歇灌溉的抗旱灌溉法。
總之,作物合理灌溉,要根據品種不同,各地區種植習慣,土壤實際情況,作物每個生長期需水量來判斷。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比較大了,三言兩語很難回答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從田間管理者(或者是灌溉使用者)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灌溉是為作物生長服務的,為作物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而且是透過土壤或基質作物載體。
其次合理灌溉,可以這樣理解,在作物需要的時候灌溉而且水的利用效率非常高,也就是現在說的農業高效灌溉。
所以,如何合理灌溉?透過透過監測土壤墒情和田間氣象資訊,綜合考慮作物不同的生育期的需水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