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佐大人

    以我的經歷來說,像什麼《思修毛概課》、《職業規劃課》、《大學生創業指導課》、《中國傳統文化課》、《形勢與政策》、以及貌似逼格較高,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的《寶石鑑賞》、《葡萄酒文化與品鑑》、《古典音樂鑑賞》等等就是屬於“水課”,這些彷彿就是自助餐一般的課程讓我覺得他們惟一的用處就是名字了。不選,錢都交了,選吧,食之無味,如同雞肋一般。

    我之前在歐洲作為交換生學習一年,那麼那麼西方國家的教育,有沒有這樣的水課呢?他們又是怎樣給這些課程去水的呢?

    首先在西方,沒有特別政治化的課程

    這不代表他們不進行萬惡的資本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一些理論的東西會在經濟學、哲學、法學、倫理學方面有所體現,而且西方比較重視社會實踐,比如組織慈善活動、參加社群義工勞動、進行軍事博物館或者海軍基地參觀之類的,這比我們坐在課堂裡喊著口號可酷多了。

    第二點.課程設定趨向市場化,自下而上

    這一點與我們很不同,我們的課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向來為人所詬病的。很多大學校長還掛著副部級或者正廳級的官銜。既要響應國家號召,又要符合政策需要,比如國家提出“大學要進行素質教育”,於是一些《XXX鑑賞》之類的課程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歐洲,課程的設計往往要結合就業需要,學生需求,和本校的實際情況。

    第三點,國內外教育,收費模式不同

    國內大部分學校的收費模式是年費制,就是說只要時間不衝突,你可以選更多的課程。這就讓水課有機可乘。而在西方,不少學校採取的是按課時收費模式,你多選了一門課就要多交一門課的錢。每位學生都不傻,誰會把自己辛苦打工賺的錢浪費在沒用的水課上面?

    第四點、教師多采取聘用制

    在中國,教師這個職業屬於事業編,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鐵飯碗”,在國外,教師多為聘用制,你的學術水平不行、你的課程效果很差也就意味著失業。所以在西方,大學教師這個職業沒有那麼的商業化,只有深耕自己所在的領域,如何深入淺出的講解課程才是重點,沒有了職業榮譽感的驅使,是不可能被評上終身教授的。

    第五點、反饋機制更有效

    在中國,每學期結束後也是有課程反饋的,學生們會對教師進行評價,但是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哪位老師因為評價好受到什麼獎勵,更不要提,評價不好的老師受到什麼懲罰了。國外課程反饋並不全是在課程結束之後才進行的,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道理是全球通用的。為了避免教師迎合學生,做出課堂很寬鬆活躍,考試簡單給高分,師生皆大歡喜的事情來,有些課程在開課初期就有教師評價。

    所以,在對待水課這件事情上,西方的確走在了我們的前列。個人認為:大學就應該是做學問的地方,應該更加的純粹,教師把重要精力放在教學質量上,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莫要弄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一個進入二本學校的學生來說,自己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