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採玲

    最初的古人,是自然人,對於他們來說,所有的道路,都是通向食物的途徑,那時的世界,本來是沒有路的,腳下的足跡多了,就成了路。

    城市形成以後,圍繞著城市,縱橫交錯出許多條路來,像人的毛細血管,給城市帶來活力,反哺鄉村。

    此時,自然人已經成為社會人,道路不僅僅是為了採集食物,具有了更多的功能。

    當社會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時候,人們只能用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來鋪設道路,那就是夯土,錘打地面,加固泥土。

    當時的牛車、馬車、鐵鍬、鋤頭、夯土的木錘,應該是鋪路的重要工具。

    還有一些地方,如山區、海邊、江河邊、泥巴不多,人們就地取材,上山開鑿石塊,海邊淘沙、江河邊撿鵝卵石鋪路,應該是最方便的辦法,至今仍然在使用。

    中國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遷之後,統治者的權力得到加強,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車同軌,書同文”,道路也被規範化,中央的指令,透過傳令官、驛站以及四通八達的道路,傳達到祖國各地。

    商業貿易也發達起來,著名的絲綢之路至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商品從國內的一些城市流向國外的一些城市,反過來也一樣。

    道路對於官吏巡查民間、百姓安居樂業、軍隊保邊衛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道路的好壞,也是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之一,國富民強時,道路寬廣齊整,國力衰落時,道路泥濘難行,高低不平。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又經歷了許多次的改朝換代,國都因此也常常變更,西安、南京、北京等地都曾經是國都。

    那麼,好的資源都是向國都以及大城市集中,要集中資源,就需要好的道路,從現在留存的道路來看,國都與大城市,要好過一般的縣城和鄉鎮。尤其是北京,即便是通往郊區的道路,也同樣寬敞平整。

    城市的道路通往千家萬戶,古時候的國都和一些城市,都是以土路為主,輔助以細沙、石板、石塊和磚塊等,皇宮、官府和繁華商業區的地面,會鋪上一些石板、石頭和磚塊。

    富裕的官吏、商人、進城買房的地主,也會在門外鋪設石板、石頭和磚塊,以顯示自己的富有與尊貴,而尋常的百姓,就一切從簡了。

    從考古挖掘出來的古代城市遺址來看,土路是普遍的,石板、沙石和磚塊路是區域性的,這就是古時候道路的一般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對有機菜的概念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