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夕混剪輯
-
2 # 頭孢拉定
周星馳之後再無喜劇,這是香港喜劇電影就沒落了。再也找不到那種笑中帶淚,看完之後引人深思的喜劇。這是香港喜劇電影甚至是中國喜劇電影的悲哀,後繼無人這也顯示著喜劇電影的尷尬地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周星馳之後香港喜劇電影就沒落了呢?
香港電影為什麼會沒落,其實最大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影是一個逐利的行業,哪裡有市場就奔向哪裡。對於電影製作人來講,現在最大的電影市場是在內地,大量的香港藝人湧向內地。而這種大量的人才的流動和市場方向的轉變,自然會影響到香港電影。其實嚴格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不存在了,就連杜琪峰和彭浩翔都已經北上了。正宗的香港電影都不存在了,更別提香港喜劇了。
電影的核心是題材和演員,其實現在要演喜劇電影的話,題材並不缺,缺的是好的演員。以周星馳為代表的香港喜劇演員正在老去,而新的喜劇演員則出現斷層。以前優秀的喜劇演員比如七小福、成龍、洪金寶、周星馳、吳孟達、光頭佬,哪個年級不是五六十歲了,現在就算是想演喜劇電影也是演不動了。
再有一個因素就是娛樂圈的急功近利。現在不管是演員、導演、編輯還是投資人,都心思浮躁,兩眼裡只有錢,不肯用心思來鍛造一部好的作品。現在所謂的喜劇電影就是網路上隨便照搬幾個段子,甚至是用了好多年的梗都搪塞進去,觀眾看了之後根本笑不出來,反而會心疼自己的電影票錢。
最後還是要致敬下週星馳,雖然他不再出演電影,華麗地變身成為了導演。但是星爺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是良心之作,從《美人魚》到《西遊降魔篇》等等,每一部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在娛樂圈中真的很難看到第二個這樣的導演和演員了。
-
3 # 青年愛電影
周星馳已經沒落了。
作為周星馳的忠實粉絲,雖然我不想承認,可無奈事實就在眼前。
曾幾何時,星爺作為香港影壇的頂級存在,從一個兒童節目主持人星仔,一躍成為眾人眼中星光熠熠的“星爺”,他用了接近10年的時間。
十年磨一劍。
至到1991年拍攝了電影《逃學威龍》打破了香港電影票房,才讓星爺升至香港的一線明星,更與成龍、周潤發並稱“雙週一成”。
而此時星爺絕學“無厘頭”已經成為他的招牌,所有的資源、人力都是靠著這塊金字招牌而來的,只有周星馳承諾使用演繹類似的無厘頭喜劇,投資方才願意投錢。
可星爺認為自己不應該只演出類似的角色。
在1995年,星爺夥同劉鎮偉就準備自己搞一個不同型別的影片,話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話西遊》,他倆本來承諾是無厘頭喜劇,以便於吸收片方的投資。
可是他倆心頭另有打算,不按套路出牌。
讓本來的無厘頭變成了特別另類的影片,結果電影上映後,影迷直呼失望,都說看不懂,結果票房慘敗,讓投資方虧了很多錢,同時也讓星爺的個人公司垮臺。
至到1997年,被內地高校廣為傳播後,才讓這部後現代主義的《大話西遊》重新放了光彩。
而後星爺拍攝了《喜劇之王》、《少林足球》、至到2005年拍攝了電影《功夫》之後。
星爺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在2008年,星爺再次改變思路,他涉足了兒童科幻片《長江七號》,這部電影就明顯差強人意了。
以及2003年的《西遊降魔篇》,純粹是想靠《大話西遊》的影響力來延續傳奇,電影票房雖好,可是電影故事缺乏新意,沒有傳遞有意義的價值觀,這部電影終究會被歷史遺忘。
而《美人魚》,我不知道它講的什麼,是超現實環保主義,還是青蛙王子和公主的故事,還是把這部電影忘了吧,不想說了。
-
4 # 56電影
很多人說周星馳江郎才盡,《美人魚》和《新喜劇之王》都沒啥創意,炒回鍋飯。但是星爺名氣依然有名,很多不知名演員都想成為星爺電影主角,因為一拍就紅。由此可見,周星馳魅力還有號召力沒有衰退。比如《大話西遊》、《功夫》都是代表作,經典永流傳。人總會老的,曾經給我們帶來歡聲笑語就夠了。
-
5 # 遵道行義的行
三八節晚上陪愛人去看電影《美人魚》。自從十三年前與她在英國邂逅,我們這一對宅男宅女漸漸有了很多共同的愛好:喝咖啡,吃日餐,關注超女(及其他平民選秀節目),看周星馳的電影。
與以往一樣,看周星馳的片子除了笑,還要做好反胃的準備:嘴裡湧出的白色液體,臉上被暴噴的黑色物質,偶爾提及的排洩物,利器任意紮在自己身上的痠麻感……還有這次新新增的蠕動的章魚爪子,攪動著觀眾的五臟六腑。
看著看著,我似乎總能看到那張清瘦的臉龐,那雙疲憊、呆滯的雙眼,那種神經質的表情,但同時,我也能看到那頭花白的頭髮(也許是染的)。
“星爺”的星光不再,一部30億人民幣票房“鉅製”的笑點,竟然不及當初《九品芝麻官》的一半,《逃學威龍》的三分之一,《唐伯虎點秋香》的四分之一。
更有甚者,《美人魚》連背景音樂都是過去的翻版。笑料中除了“八爪魚人”(羅志祥飾演)被廚師烹調時的搞怪神情,沒有太多意外。即使是羅志祥的這一套把式,也不過是給《百變星君》中的周星馳做個模仿秀。
英雄遲暮的“星爺”終於也像王朔、馮小剛一樣,在中國喜劇的潮頭漸漸疲軟,他們勝過那些靠抄襲外國而生存的“高新”企業之處在於——自我複製!
即使如此,從《功夫》到《長江七號》,從《西遊·降魔篇》到《美人魚》,周星馳仍然像當年獨霸香港喜劇時一樣,在大陸不斷掀起票房奇蹟,如今的《美人魚》即使在美國,憑藉票房收入,也能夠躋身大片行列。
但讓人唏噓的是,就在《美人魚》進軍北美市場時,那裡的觀眾並不買賬,那裡的影評人甚至用“極度誇張”、“不知所云”來定位這部中國影史上的票房冠軍。
要知道,金凱利式的喜劇早已在主流影壇銷聲匿跡了,而阿凡達式的劇情和主題也已經無人問津。
《美人魚》的“成功”靠的是什麼?除了“星爺”的盛名、品牌號召力,更多的是資本壟斷。
資本收買的院線僅僅為有限的幾個“大牌”服務,中國影壇的寡頭壟斷本身就壓抑了個性的自由發展。盛世之下的消費文化環境中,資本的回報率幾乎成為電影創作的唯一指標,與其政審不過,讓投資方追著屁股要債,不如安全第一。
要知道,最近十年間,讓香港影壇引以為豪的只有“無間道”被好萊塢購買了劇本改編權,其餘的,則是一地雞毛。
要知道,相對於大陸而言,香港曾經的文化主導地位已經沒落了,而香港沿襲美國文化所製造的“剩餘價值”竟還在大陸延續。
不過,即使如此,在《美人魚》和“春晚”之間,我的選擇還是明確的,你懂的!
“星爺”所創造的每一個“男一號”,都彷彿是他自己。幼年缺少父愛,靠辛苦奮鬥而進入社會階層的高等級,在暴富和得勢後,迷失而不知所措,輝煌的表象難掩內心的孤獨和怯懦,甚至在女色的誘惑前都常常“無所作為”(《魯豫有約》中的訪談記錄)。
所以“星爺”的男主角色永遠是那樣猥瑣而不知所措,“他們”始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反抗橫暴者和為富不仁的群體,維護微弱的尊嚴和自我。
即使像《美人魚》中的劉軒(鄧超飾演)成為自我的反面——變成橫暴者,從屬於為富不仁的群體時,“他”和“他們”也仍然會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糾結,靈魂深處會響起命運之初的回聲,於是又開始尋找逝去的自我——比如,被“美人魚”的純真喚醒,開始吃平民食品(燒雞)、縱情於平民文化(坐遊戲轉輪),反擊自己所屬的新階層。
周星馳影片堅守的平民語境,正是他票房號召力的另一個基石。於是,我又見到了熟悉的“星爺”,銀幕上天馬行空的變相怪傑,生活中沉默內斂的市井布衣。
回覆列表
周星馳這三個字,是所有80、90後,甚至70後的回憶。他的電影曾經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
早在以前網路不發達的的租碟時代,看一張碟片需要1到2塊錢,還有押金10元。拿回家裡放進DVD裡期待的看著周星馳的電影。
記得小時候沒有手機,也不能百度,想找周星馳的電影,只能在放滿碟片的牆上慢慢尋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張大家都沒有看過的電影,還會相互之間藉著看,其樂無窮。
但是周星馳的電影從《長江七號》開始,不管是參演還是導演,不吹不黑,已經無法和之前的作品相提並論了。
假如《美人魚》這部電影不是周星馳導演的,憑良心說:你認為好看嗎?先不說特效何如,畢竟國內的特效技術不如好萊塢。
但是就說劇情和搞笑的場面,彷彿是為了搞笑而搞笑,而不是真正的好笑。《長江七號》更不用說,我覺得就算一部家庭劇情片,都不能算是喜劇電影了。《新喜劇之王》更多的是老梗 情懷 如今現在年輕觀眾已經不買賬了也是必然。
個人認為周星馳的電影之所以不如以前好看,也許跟整個香港電影的沒落有些關係。也許周星馳的電影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作出改變,也許周星馳老了,累了,再也拍不出我們記憶裡想看的那種電影了。
不過, 周星馳永遠是那個帶給我們童年歡樂的“喜劇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