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腦小白痴

    1.耐心回答病情,服務熱情細心,。

    2.仔細評估病情,並預估費用。涉及住院,預估出院時間,讓患者及家屬心裡有底。

    3.根據患者的支付能力,合理檢查及用藥,確保患者不多花一分錢。

    4.《醫者仁心》裡錢乙說到:病在患兒,痛在錢乙。只有把患者當做自己的親人,具備醫德,何愁患者不信任?現在缺失的就是醫德。

  • 2 # 品牌視平線

    我以前教過書,後來考上研究生,畢業後就進入市場化發育比較高的行業企業,比如家電、傢俱、日化等行業企業,期間也接觸過醫療行業。由於經歷兩種不同的體制性平臺,行政體制與市場體制,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觸比較深。

    其實,健康的市場經濟中,慢慢都會形成品牌依賴現象。所謂品牌,實際是凝聚在消費者領域的心智資源,是企業的一項外部性、被動性資產,掌握在消費者心智中。

    醫療本質還是用來給患者消費的,所以醫療領域當然也有品牌,比如上海九院,廣州中山醫院,四川華西醫院等。但由於醫療體制,其醫生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重心是圍繞行政指標轉,根本沒有充分的精力來顧及到患者利益,所以多數醫院充其量只是一個行政品牌,離消費者品牌還有距離,正如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銀行等一樣。

    這種品牌天然決定了,它們與消費者多多少少都會有心的距離,畢竟它們院長位置能否坐得穩,不是靠消費者投票決定。而做不到全心全意為消費者即患者服務,怎麼能夠讓患者對你的意見言聽計從呢?畢竟,在你醫院“忠告”病患的一句話裡:誰知道你是為了賺我的錢,還是隻是你的一家之見呢,或者真的是為了我病人好?

    同時,由於沒有市場性的競爭,真正面向消費者意義上的醫生品牌也很難形成。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好醫生,實際上相反,可能有很多技術優秀的醫生,也有人品槓槓的醫生。但由於傳統體制中,好醫生的評價主要是一套自上而下的指標,消費者根本沒有什麼發言權。所以很多好醫生很可能養在深閨人不識,根本讓患者無法識別。

    消費者無法識別自然就無法高效決策,特別是面對一個陌生醫生時,一般患者自然會多個心眼。而如果是這樣,怎麼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呢?

    同時,同樣是體制原因,醫療需求總是大於醫療資源供應,容易造成一種奇貨可居的現象,這樣醫生很難感知到來自市場競爭壓力,至少感知不到多少來自消費者的挑剔壓力,這樣也導致很多好醫生只能是一種唯技術而技術的、類似諾基亞那樣的介面冰冷的品牌,而做不到類似蘋果手機一樣的、唯消費需求而技術的、介面親和的品牌。這也會拉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心的距離,讓患者很難信任。

    因此,如果真正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關鍵還是要提高醫生、醫院的品牌屬性,而且是面向消費者意義上的品牌屬性。而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借道市場經濟。當然,市場本身也是短視的,需要健全的法制來配套。否則,左手市場化,右手行政管理,或者只有市場,沒有法制,很難走出醫患矛盾怪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國家夫妻大多自己帶孩子,每家平均三、四個小孩;我們多是祖父母看孫子孫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