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本人就是一名pm,這裡我也分享一下我對同理心的理解。
“同理心”這個詞越來越被大家所提及,不再侷限於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等一些特定行業或職業,這背後其實是大家對“使用者為依歸”的一致認可,所有都在談“使用者”,談“同理心”。
同理心,我們要“同”什麼?“理”什麼?答案是:“情緒”。
很多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類研究,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感受,都在告訴我們,人其實是由“情緒”驅動的。而同時,作為普通使用者,他是很難專業的、準確的描述出他的需求是什麼,想要什麼。被廣泛引用為例的索尼音箱的使用者調查就是很好的證明(感興趣可以自行搜尋),這點相信很多產品經理也都有感受。
基於此,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就只能透過洞察和分析使用者的“情緒”來達到理解、預測使用者的行為和需求的目的。
首先,還是要繼續細化,明確使用者“情緒”到底都有哪些?這些典型的情緒底層都有哪些特徵?
人的情緒可以抽象總結為4種:不爽、愉悅、憤怒和恐懼。
理解了人的底層情緒及特點,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培養自己洞察、分析這些情緒的能力。
我把它分為3個階段:洞察、分析和順應。
洞察情緒
既然我們知道了使用者都有哪些情緒,那麼提升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和洞察這些情緒。其實方式很簡單,一般的產品也都知道。無非就是一些內部、外部的渠道。比如使用者反饋、行為資料、評價、社交媒體、使用者訪談等。
分析情緒
當你洞察到使用者情緒後,就要分析,使用者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這裡你就要利用上面說的各種情緒的底層邏輯,以及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能力。比如資料分析、行為軌跡等。
順應情緒
是當我們理解了使用者情緒後,我們必須要讓產品順應使用者的情緒和潛意識,不能“反著來”。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產品一般都有相關的經驗。
hi~我本人就是一名pm,這裡我也分享一下我對同理心的理解。
“同理心”這個詞越來越被大家所提及,不再侷限於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等一些特定行業或職業,這背後其實是大家對“使用者為依歸”的一致認可,所有都在談“使用者”,談“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能夠理解、預測他人情緒感受的洞察能力同理心,我們要“同”什麼?“理”什麼?答案是:“情緒”。
很多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類研究,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感受,都在告訴我們,人其實是由“情緒”驅動的。而同時,作為普通使用者,他是很難專業的、準確的描述出他的需求是什麼,想要什麼。被廣泛引用為例的索尼音箱的使用者調查就是很好的證明(感興趣可以自行搜尋),這點相信很多產品經理也都有感受。
基於此,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就只能透過洞察和分析使用者的“情緒”來達到理解、預測使用者的行為和需求的目的。
如何培養同理心首先,還是要繼續細化,明確使用者“情緒”到底都有哪些?這些典型的情緒底層都有哪些特徵?
人的情緒可以抽象總結為4種:不爽、愉悅、憤怒和恐懼。
被滿足就是愉悅,一個壓抑憋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這種感覺叫做爽。什麼東西能夠持續滿足你,讓你產生愉悅感,這東西就是你的驅動力,是你的原點;什麼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憤怒和恐懼是同生的一對感覺,都是來自於被侵犯;憤怒,就是感覺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一隻狗在自己的領域裡,來了另外一隻狗,它會感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它就會憤怒,但如果來的是一隻獅子,狗就不憤怒了,它會恐懼。恐懼是一種邊界。會捆住人的手腳。恐懼是動力。有時比愉悅更能激發人。恐懼是痛點。做產品要麼讓人愉悅到爽,要麼做能抵禦恐懼的產品。理解了人的底層情緒及特點,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培養自己洞察、分析這些情緒的能力。
我把它分為3個階段:洞察、分析和順應。
洞察情緒
既然我們知道了使用者都有哪些情緒,那麼提升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和洞察這些情緒。其實方式很簡單,一般的產品也都知道。無非就是一些內部、外部的渠道。比如使用者反饋、行為資料、評價、社交媒體、使用者訪談等。
分析情緒
當你洞察到使用者情緒後,就要分析,使用者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這裡你就要利用上面說的各種情緒的底層邏輯,以及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能力。比如資料分析、行為軌跡等。
順應情緒
是當我們理解了使用者情緒後,我們必須要讓產品順應使用者的情緒和潛意識,不能“反著來”。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產品一般都有相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