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油潑辣子我愛你
-
2 # 上頭派掌門
孝是最基本的人倫,是人有別於獸的第一項認證。我們華人歷來信仰道德的力量,把道德當成理想追求,並最大限度地用道德準則來約束所有社會成員。百善孝為先,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孝是百善的源泉,但絕非盲從,絕非是非不分。“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孔子信奉周禮,以“不違”教人。社會秩序穩固之時,禮成樂興;社會動亂之時,靠禮樂去穩固社會秩序,這便是孔夫子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到了《三字經》裡,“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不違”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很有些瓊瑤劇和苦情戲的味道了。孔子是一個有大德的人,他本身就是海洋,“不違”其實是帶有超脫感的包容。曾子被父親打的時候不知道躲,孔子氣得不讓他進門,並舉了舜的事例來教育曾子:保全自己,其實也是在挽救父親。
在專制的封建時代,人性被壓抑,“只有不孝的兒女,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樣的歪理或許還有一定的市場。到了現代,再這樣說無疑是倒行逆施了。連《三字經》都說了,“親有過”,人無完人,不可能說你當了父母,就不會再犯錯了,也不可能說因為你是父母,所以你在子女面前就沒有“不是”了。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歸根結底,我們和他們一樣,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菜根譚》裡有言:“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父母不說子女不孝,若子女有錯,嚴加管教;子女也不要說父母的不是,父母有過,婉言勸諫,這便是日用的真道,長此以往,家人都成了真佛。反之,兄弟相爭,父子相殘,家反而成了地獄。
-
3 # 十力7
充滿奴性的說辭,善為善,孝為孝,地點不一樣,目標不一樣,實質不一樣,結果不一樣。現在人動不動就拉出混搭來混淆視聽。
首先,是人都會犯錯,犯了錯只要改正就好,父母子女之間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是或不是,對或不對,那都是自己的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的人,都得盡生養死葬之責!
其次,也許某些大是大非的事上傷了你的心,父母犯了錯,可是生死之外再無大事,生養死葬之孝是最起碼的,俗話說,死者為大,與一個逝者計較,就是你的不對了。王姨的婆婆生前對其不好,逝後過頭週年,王姨都和家人吵架不想給過。人都不在一年整了,她卻還在喋喋不休的訴說著婆婆當年如何如何對她不好,逝者已去,說那麼多還有什麼用!王姨與其兒媳婦的關係也略顯尷尬,兒媳婦就說:沒見過這人,人都死了說那麼多幹啥,該過啥給過啥唄,真是!你是這樣的話,那我和你關係也不好,是不是意味著等你有一天仙逝了,我也要記仇給你不過頭週年呢?
人都說,前面有車,後面有轍,前簷水不往後簷流,為人父母就是子女的表率!對不對也是自己的父母,孝不孝,都得盡生養死葬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