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山醫生
-
2 # 維林32
@曉航 一個醫院的所謂管理人員,是不是大於醫務人員,在一線看病的醫務人員,如講官場排場加大管理力度,醫務人員肯定不夠用。
-
3 # 清毓翎風
一般說來,一個稍複雜的病人的看診時間至少十分鐘,這十分鐘包括問診查體寫病歷和開檢查單看檢查單,最後開具治療方案,給予健康方面的建議,其實十分鐘都不大夠,這麼說來,一上午四個小時,完全不休息,也就看二十多個病人,算上幾個簡單的,三十個比較合理。那事實上呢,看四五十個是常態,趕上週末醫生少,一天看兩百也有,你說缺不缺?當然,醫生也想慢點看,但是後面排隊的都要打起來了,怎麼辦?
-
4 # 六維魔咒
醫生荒,看看急診、兒科、麻醉。
急診醫生不僅需要琴棋書畫還要吹拉彈唱,出120急救任務還等兼職扛、抱、扶、背病人。多功能於一體,卻還是領一份錢。在醫療環境惡劣的當下,急救醫生還要南拳北腿,少林武術武當功夫。能夠用最少的錢留住多才多藝的急診醫生,是各大醫院最想做的事。而超負荷運轉,超高度緊張,讓急救醫護心身疲憊。
兒科醫生幾十年還是那幾位,說好呢免費培養兒科醫生,又到哪裡去了?麻醉醫生幾乎呆在手術室裡,一臺接著一臺。也不是每一位醫生都能夠勝任麻醉工作的。
醫科生進入臨床工作,必須經過見習、實習、規範化培訓等等各道“工序”,前10年幾乎都是無私奉獻。正式入職,也要經過最基層的磨練,從零開始。
病人集中三甲綜合大型醫院,基層醫院則有的幾乎荒廢了。
如果把赤腳醫生也就是現在的鄉村醫生作為正規軍培養,啟用民間中醫生,應該不至於“看病難看病貴”。基層醫生的收集資料應對各級檢查功能取消,做醫生的本質工作,哪怕是治療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醫改藥改肯定能夠成功。
臨床醫生複合型人才可以看內科病也可以清創縫合做外科,但執業證規定了內科醫生只能看內科疾病,不能超範圍執業做外科,哪怕是割包皮。註冊證則規定了醫生的範圍,你在醫院某個圈圈範圍內才能夠行醫,超出註冊範圍就是非法行醫。
於是,醫生走出崗位就不再是醫生了。外行指導內行,讓大家無可適從……其實,醫生就是醫生,捆手綁腳的,有證不會看病也沒有用啊。
回覆列表
與其說醫生不足,不如說好醫生不足。
這好醫生不足,並不是說醫生不努力,無德。
根本原因是醫學是最複雜的科學,難點眾多,變化很快,裝置依賴度越來越高。這樣,必然導致醫生的水平,經驗有很大差異。
而且,醫生的真實水平如何,事先很難判斷,醫生的晉升機制,也不是病人的治癒率,滿意度,而是科研,文章。
所以,病人只能去找大醫院,名醫。
優秀醫生,優秀資源,集中在少數醫院。不是大醫院的優秀醫生,老百姓又無法判斷,這就造成了到好醫院看病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