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田新文話

    因為我個人就在做一部分酒文化和科普工作,我來說說我的心得。

    會研究的人不一定會寫會說,比如牛頓,佩雷爾曼這號兒怪人,而且科學也是在某個時間,某個範圍內有相對的正確性。而且科學家的精力應該放在科研領域,除了像費曼這號兒大牛,或者霍金這種後半輩子很閒的大師,最好還是等功成名就以後把科普當一個副業做做。

    專職的科普作者有一定的知識和更為專業的寫作,演講能力,但有個大問題避免不了,總會出錯,畢竟有些東西是他不能完全吃透的,我就經常遇到,影片剪輯完了才發現乙醛讀成甲醛了,說明這種專業的敏感性不夠。

    但總體上,我個人更傾向於專業科普人去做,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趨勢,吐槽一下《時間簡史》寫得實在不行,太為難翻譯人了。

  • 2 # 楓語歌謠

    從縱向層面來講,科學家寫科普書,會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親切感,專業底蘊深厚,令人覺得真實可信。科學家長期工作、研究、學習、探索在某個領域,對該領域研究方向明確,深度清楚,原理透徹,路徑熟悉,脈絡分明,資源豐富,人馬相通,具有專業性、探究性、拓展性,權威性。

    但相比不足的是,因其多把時間與心思放在事物現象的內在聯絡及因果關係的驗證、複製、再生、實用等方面,注重研究方向的選擇與判斷,以及成果的預測、功能、適應範圍等方面的推論及說明。所以在言語表述的趣味性、條理性及可讀性上比科普作家可能會“稍遜風騷”、藝亞一籌。

    而從橫向層面上講,科普作家有以下特點。1、涉及研究的多個領域,往往身兼多個“頭銜”。2、對相關的書籍的閱讀廣泛,知識“面”較寬。3、有較多的宣傳手段及推廣渠道。4、具有較強的磁感語言表現張力。5、能站在較高境界,表述科學的前沿動態、發展方向及社會、人文價值。

    但由於缺乏專業領域的縱深研究,偏重於帶有文學宣染烘托的如《科學的春天》等報告文學式的表達,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科研的紕漏”,從而影響科學的“縝密性”與“操作性”,觸及學術研究與發展的“硬傷”。

    如果說科學家的專業學術論文側重“說明”某個專業域的事理原則、操作規程及科研成果的論證性與“複製”性,強調嚴謹態度與原理操作 , 那麼科普作家則多倚偏於“表述”多個寬泛領域的科研及其發展的動態方向、發展前瞻,並能透過事物的因存,引發思維聯想,啟迪創造智慧。

    因此,不論科學家還是科普作家,要兼有“跨行作業”的素質才行。如果科學家缺乏呈現和表達力,使人對發表的論文看不懂,弄不清,摸不透,則難以令人信服與認可; 如果科普作家不諳專業,只是“神侃”,易顯漏洞,則遭人質疑,甚至產生“誤導”。

    總之,二者寫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且都有助於推動科技、文明的發展。至於,哪家寫的書更好一些,那就看二者誰的兼備能力更強,以及什麼樣的讀者了!

  • 3 # 簡單活在當下的日子

    科學家是研究科學,主要是研究為主,科普作家主要寫書,但不一定科普作家就能寫好一本科普書,所以一本科普書書科普學家和科普作者共同的結晶!

  • 4 # 張傳生

    將高精尖的科學知識,用廣大平民百姓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文字去寫出來,也許這就是科普作品。就拿醫學科普文章來説,像《家庭醫生》,《家庭醫學》,《大眾健康》,《祝您健康》等刊物的文章,大都都是醫學專家的作品。

    作為一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會員,這些年來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寫了一些與專業相關的科普文章,受到讀者歡迎。

    科普文章是給廣大民眾看的,而科學論文是給專家同行看的,兩者之間無論是寫作方法、文章結構、發表刊物都是不同的。

  • 5 # 到老不死

    謝小悟邀答!科普書當然是科普作家寫的好,因科學家們注重的是學術的理論的資料的公式的東西,他們不需要精妙的詞彙、華麗的辭藻,而全是些枯燥奧澀的文句、符號、公式等,到最後只求有一個精準的答案和結果。科普作家恰好能將這些深奧晦澀的東西潤飾詮釋成通俗易懂的詞彙,生動活潑的語句,使人們一看到就一了明瞭的知道科學家們的科普理論和核心技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5本碩推免研究生,女,工科是否可以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