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ejin

    多數疾病不同醫生建議方案都會有差異,有的甚至很大,醫生其實應該在充分了解病人身體狀況前提下,告訴患者不同治療方案的利弊,比如經濟費用方面有一個評估,身體耐受方面可能有什麼風險或後期影響等,然後患者和家屬才會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和治療預期目標,做出合理選擇。

    目前而言,國內優質醫療資源欠缺,好的醫院醫生都太忙了,這就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醫生難免存在工作壓力大,溝通不充分或態度不友善的情況,而且醫生的收入被人為壓低,以藥養醫等弊端的存在,特別是部分莆田系醫院對醫療行業抹黑太大,導致醫患矛盾突出。

    患者也應該在確診後多瞭解學習疾病治療知識,才能在和醫生溝通時提高效率,瞭解病理及不同治療方案利弊,而不是隻會問還能治嗎?還能活多久?等等這種模糊而浪費時間的無效問題。

  • 2 # 2飛沖天

    任何一個診療方案,都建立在假設基礎上,不知道大家對此可有疑義?

    這種假設,建立在與患者溝通,以及各種檢查指標之上,最終醫生會給定性判斷,這個判斷未必正確,它只能有個正確的機率;

    醫生水平高的,機率高些;檢查指標明確的,機率高些;儀器精確度好的,機率高些;

    好了,假設病情判斷機率是N,再談診療手段;

    使用什麼樣的診療手段,實際是預測,是對未來的研判,不知大家能否認可?

    譬如說肚子痛這個表象,有多鍾可能,可能腸道炎症,闌尾炎,腹膜炎等等,結合部分檢查,可排除部分可能,假設我們得到A病症機率N最高,判斷病人得了病A;

    病A有多個發展方向,機率有所不同,危害亦有所不同,費用也有所不同,採取什麼樣的診療手段也不同。---見下表

    1、對於部分激進的醫生,直接認為患者未來發展是A5,認為病情不嚴重,簡單診療即可;

    2、對部分嚴謹的醫生,盡力識別A3、A4可能性同時,會提示病人相應風險,或者直接要求對A3、A4進行相應診療控制;

    3、對部分不願承擔責任的醫生,則模模糊糊和病人打太極,遲遲無法決定。

    這裡是很多醫患矛盾的核心所在,缺乏足夠溝通,醫患資訊極度不對稱,一旦出了問題,易出現極端情況。

    同時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我們醫療體系,缺乏足夠的診斷資料幫助醫生,絕大多數醫生,還是在靠自身的診療經驗去做判斷,客觀上存較大侷限。

    結合以上,我總結下:

    1、病情診斷屬於機率學,誤診率可以降低,誤診實際上,不能避免;

    2、診療方案存取捨,醫生應輔助決策,最終決策人是患者;

    3、醫療資料亟待規範,醫學屬於嚴謹的自然科學,醫生儘可能避免使用“或許”“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稜兩可的用詞,用資料和患者溝通;

    基於以上,如何選擇,利弊清晰,患者自然可獨立完成,我相信他們也願意為他們的選擇負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神組建新戰隊將再度衝擊ti8,你看好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