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我風情萬種
-
2 # 青年史學家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在出逃的路上,慈禧太后頒佈新政上諭,以光緒帝的名義宣佈實行新政,同時與義和團劃清界限。這就是清末新政的由來。清末新政不管從改革的範圍還是改革的力度上來看都要遠遠超過夭折的戊戌變法。
在中國持續了幾千年的科舉在新政時期都被廢除了,而且說廢就廢,這在之前是不敢相信的。
在辦理新政的過程中,慈禧太后任用了一批新的官員,其中就包括了在庚子國變中存留的唯一一支新軍的將領袁世凱。袁世凱在當時已經四十多歲,資歷實際上還可以,並不是如題目中所說的資歷不足。
袁世凱此前擔任過駐北韓的軍務督辦,還負責過天津小站練兵,並擔任過山東巡撫以及武衛右軍的統領。軍政兩屆,袁世凱都有所涉及,而且位階並不低,所以資歷還是可以的。
慈禧太后任用袁世凱,一方面源於李鴻章身前的推薦,另一方面則是袁世凱因為戊戌變法時期的告密和庚子國變時期的出色表現而獲得了慈禧太后的賞識。
此後袁世凱一路高升,直至內閣總理大臣。
-
3 # 陳哥論史
清末慈禧經庚子事變後痛定思痛大搞新政。廣度和深度比當年戊戌變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主導新政的主要是湖廣總督張之洞 和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此時袁已是疆臣之首了,改革派領袖在清廷地位相當高了。
袁當過山東巡撫 在義和團的爆發地 很好的管控了義和團勢力,使得山東在北方義和團運動高發地保持了穩定,使得德國沒找到進入山東的藉口。
袁是實幹家 ,編練新軍 辦新政搞實業 修鐵路辦警政辦學堂都有一套,並在他治下直隸地區開始試行,不像康有為等人只會誇誇其談.
庚子事變後袁世凱和張之洞上奏朝廷要求開辦新政,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各種辦法和措施,為朝廷所釆納。
故慈禧同意搞新政 並首先在袁直隸試行,成功後推向全國。故清末新政取得很大突破。
-
4 # 央總檯錢大山
為什麼要選擇袁世凱,首先來看看袁世凱是個什麼樣的人:
袁世凱不是靠讀書、讀死書、死讀書進入官場的人,他是靠在晚晴,利用捐官的形式,進入官場的,具有商人的靈活性;而不是死讀書的人、或者是讀八股文的清流派,光說不練攻擊洋務派、實業派;
袁世凱早年在博取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中堂大人李鴻章的信任,開始在小站練兵,掌握了新軍,擁有軍事實力;
從在派往北韓開始,袁世凱不斷地與洋人打交道,與列強打交道,深得洋人器重。
對於這樣一個注重實績、擁有軍事實力、深得洋人信任的袁世凱,正是慈禧晚年進行維新“改革”的最佳人選。
-
5 # 嘉佳小博士
這裡面題主所說的就是著名的晚晴新政那一段了。準確來說,晚晴新政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戊戌變法的延續,請注意我這個用詞,是某種程度上的延續。比如說建立全新的陸軍,和新式學堂;以及進行新官制的改革,還有各地進行開始設立諮政院,為以後的所謂君主立憲進行鋪墊等。這些都是之前戊戌變法裡面重點強調的,當時卻有操之過急導致整個朝廷局勢不穩,而且操刀之人是實權不夠的光緒皇帝。還有一群幾乎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在提出各種看似合理,實際不符合當時朝廷情況的建議,再加上各地流言蜚語,導致最後不了了之。
這一次的新政語與上一次內容差距不是特別大,最大的不同就是領導者和執行者發生了巨大變化。領導者這一次換成了實際權利比較大的慈禧太后,執行者則換成了袁世凱。這一點本人馬後炮一句,可惜是李鴻章死的有點早,要不然這一次的執行者很有可能就是李鴻章了;大家不用提張之洞,借用走向共和中的攝政王載豐的一句話:張之洞,你窩在地方几十年是有原因的,沒有李中堂,你連一個鐵廠都辦不好。很明顯張之洞可能根本就不是執掌中抒的那個人,或者說,他可能沒有那麼大的能力。
話題回到袁這邊。題主說,袁的資歷不足,這是有點牽強,其實他的資歷是夠的。首先,不論他在北韓那邊表現的怎麼樣,其實平心而論還是不錯,都證明了他洋務能力的不錯。隨後回到國內,透過各方活動,成功拿到了小站練兵的差事,開始了自己新階段的戎馬生涯。在戊戌變法後,又調到山東巡撫出任封疆大吏,期間又開始大規模的行辦洋務。隨後的義和團運動,鎮壓的力度空前在某種程度上贏得了西方列強的好感,最後參與東南互保,把自己又成功的綁在了洋務派的船上。當然了私底下,他也是對於李蓮英和奕匡也是積力討好,讓他們在慈禧面前多說自己好話。
在新政開始的時候,李鴻章去世,朝中最懂得洋務的就剩下明面兒上的張之洞和袁世凱。張之洞的問題已經說過了,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那麼就只剩下一個他了,其實這個位置本來就是他的。
首先最大的優勢,慈禧太后看重他,這是最主要的。
其次,年輕但是老成持重,既有外交履歷,還練過兵,後來也能治理一方,洋務做的也不錯。在西方眼中還是開明派。典型的複合型人才,朝廷中已經找不出第二個了。
最後就是,這次新政實際的另外一個執行人就是奕匡,他的錢包已經被袁的銀子賽的滿滿的,也是大力舉薦袁。
就這樣,在各方勢利的共同推舉下,他很自然的就上位了。
回覆列表
之前的“戊戌變法”都被慈禧給平定了,為什麼後來慈禧又有搞改革呢?這個改革的前提就是當時大清王朝的格局決定的。在西方人的思維觀念裡當時的中國一直如馬可波羅描寫的像天朝一樣,從那時候就開始垂涎中國這塊“大蛋糕”了。再加上甲午戰爭的失敗,西方就更堅定吃定這塊蛋糕的想法了,然後就藉著鎮壓義和團的名義,實際上來瓜分和掠奪中國。
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返回北京,面對破敗不堪的帝國,心中憤恨不已。誓要奮發圖強,一雪前恥。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慈禧萌生了改革的想法。
那麼慈禧為什麼要選擇袁世凱?其實也是無奈之舉。正值用人之際卻無人可用。八國聯軍之後,袁世凱是唯一一支掌握著新軍的軍隊頭領,而且實力並未受損。所以說袁世凱碰巧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