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姐談心
-
2 # 璟然太極
安貧樂道是一種生活態度,一般而言比“知足常樂”或“與世無爭”的態度近似,卻又有更積極的因素。儘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安貧樂道的態度不夠積極進取,但其實安貧樂道的態度是一種腳踏實地,通達樂觀的表現。“安貧”可理解為不貪圖物質享受;“樂道”則是在自身修為和精神層面依然有追求。在如今人心浮躁,攀比盛行,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中,如果能真正做到安貧樂道可說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然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家語》也有記載“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二而死。”什麼意思呢?就是顏回29歲就去世了,後來人們分析,顏回之所以英年早逝,多半是因為營養嚴重不良,常常“一簞食,一瓢飲”,以至於身體過於虛弱。
“安貧樂道”是一種選擇“安貧樂道”是古代士大夫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顏回“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遷怒,不二過”,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很難做到的。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一定的天賦和靈性。
現在“安貧樂道”更多是形容一個人心中有信仰,不在乎身外之物。很多信教的人都可以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像藏族神聖的朝拜儀式,很多朝聖者不辭勞苦,五體投地,最後死在了朝聖的路上。“安貧樂道”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選擇;不是指必須過貧苦的日子,而是指不管外在環境如何,都可以安之如怡樂在其中。換句話說,你可以“安貧樂道”也可以“安富樂道”,一個人心中只要有道,貧窮也好,富有也罷,外在的環境不會對你產生任何影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因此,“安貧樂道”重點不在於“安貧”,而在於“樂道”。什麼是道?《天道》中有一句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世間萬物,滄海桑田,潮漲潮落,花開花謝,都自有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是道。萬事萬物自有規律,人們不必自尋煩惱。“安貧樂道”適用於任何時代這裡的“貧”代表環境,意思是身處困境而依然矢志不渝。
每個人都需要尋求自己心中的“道”,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麼而活著?對人生意義的發問,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困惑。
如果不知“道”,人就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和虛無。現在有些人沉醉虛擬遊戲每天醉生夢死,就是因為心中無“道”。喧囂之中倍寂寥,繁華過後是無聊。
而心中有“道”之人,像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輩子沒有自己的子女,心中卻裝著9萬萬子民,每天只睡4小時,為祖國嘔心瀝血,奉獻一生無怨無悔。這樣的人,活著的時候是神話,離開之後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