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慧星人1

    現在的過年和小時候不同,主要是人接受的範圍不同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過的事情也變多了,人的三觀開始有了新的變化。還有隨著現在科技水平的發展,物價飛快上升,開始追求的東西也不像以前那樣單純,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越發的減少,透過移動通訊軟體交流的增多,大家都這樣想著,能用手機交流的為什麼要見一面呢?關鍵是在選擇建立複雜的人與人的關係,更多人寧願選擇獨自一人。

  • 2 # 開心man767

    為什麼現在過年和小時候不一樣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淡了嗎?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或者有這種感覺的人,大都是50、60、70年代的人,80、90後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感慨,但原因是不一樣的。

    先說70年代以前,那時候全國處於短缺經濟,幾乎所有物品都是短缺的,不僅是日常吃穿用品,油鹽醬醋也是不足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短缺,城市生活中這家缺個扳手,那家缺個鉗子,這家有個腳踏車,那家有個縫紉機,必須彼此借用,方能維持生計。農村就不僅僅是以上生活用品的短缺,還有一些簡單的生產工具也不是家家齊全的,他家缺個鐵鍁,你倆少個鎬頭;你家有手推車,他家有磨盤,同樣必須彼此借用,才能保證日常生活和家庭的簡單再生產。

    這種普遍的短缺帶來至少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平常和節日消費的嚴重不對稱。以北方家庭為例,日常吃的就是苞米麵粥和苞米麵餅子,夏天芸豆燉土豆,冬天酸菜和蘿蔔瓜子。雞鴨魚肉根本看不見。農村孩子平時拾柴火、打豬草,經常的遊戲是踢盒子、捉迷藏,幾乎沒有任何玩具。而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冬天貓冬,有很多時間玩,而過年的時候更可以有小鞭、炸炮、二踢腳等等東西用於娛樂,還可以穿新衣服。更重要的是過年可以吃各種好東西,殺豬吃肉,吃餃子,粘豆包,年糕,油丸,饅頭,以及各種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比如糖果、花生、瓜子等等。那年的味道是相當的濃郁。

    第二個是不論城市,尤其農村,離開鄰居幾乎無法生存更不要說生活了。今天東家借三塊兩塊錢,明天西家借個鐵鍁鎬頭什麼的。到了過年更是需要彼此互用一些傢什,比如做豆腐的濾包,磨白麵的磨盤,磨大米的碾子,等等等等。在農村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過死門子”了,就是在平時把鄰居都得罪光了,沒人和你來往了。所以才有了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甚至我認為農村的“趕圈”(全村參加某一家的婚禮)就是一種互助的方式。這就帶來了鄰里間的和諧、友好的關係,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親近關係和人情味。

    而現在物質豐富了,平時的所用、所吃和過年沒有什麼差別了,家庭也基本都自足了,還哪有什麼年味了?鄰里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淡漠了。

    至於80年代以後的人平時和過年的差別往往就只是吃的和玩的東西都會升級,但沒有本質的區別,雖然也有一些差別和回憶,畢竟不是截然不同,所以他們的感覺就要淡然許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江大河》中,水書記是否會走上和“老叔”一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