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叄牛不讀書
-
2 # 四川達州人
大多數時期是吃不飽的。
原因很多。
一、土地兼併
王朝初期,貴族地主因為戰爭死亡逃亡,土地大量拋荒,新的中央政權會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比如,西漢政權就一直鼓吹一夫轄五口治百畝,在這樣的局面下,農民繳納稅糧後能勉強溫飽。
王朝中期,新晉貴族與世家開始膨脹,大量兼併土地,大批農民破產,當然就吃不飽。到王朝後期,農民被迫承擔更多賦稅,只能逃亡或者賣身,自然更吃不飽。
二、農業產出不足
非現代農業時期,受困於種子、肥料、生產技術限制,農業產出嚴重不足。比如清代太湖流域是歷史上畝產最高的,兩季稻穀650斤。但剔除種子、肥料、人工、耕牛、田稅、借款及利息後,畝均剩餘最多250斤,十畝也才2500斤糧食,5口之家的吃穿用度顯然就是非常緊張的,還沒有計算攤派。
而大多數地區遠達不到畝產650斤。成都平原平均400多斤,南方山區和北方上等地大約300斤,陝西山西等山區則只100斤出頭。農民辛苦一年能收穫的淨糧只三五百斤,全家得新增大量糠麩野菜才能勉強果腹。
所以,北宋之後中國整體處於饑荒時代。主要是人口增長,水土流失嚴重,小冰河時代造成的。真正吃飽飯,應是土地承包之後。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不僅僅中國封建社會是這個現象,放眼整個世界,封建社會乃至資本主義社會時期都長期存在人民吃不飽飯的問題。
克魯泡特金在《麵包與自由》中是這樣論述的:“這種現象是因為在那強奪盜竊、被脅迫的移民與戰爭、愚昧無知,以及壓制等等的長期歷史的過程中,生產上所必須的物品,盡被少數人強佔去了。那少數人憑藉著過去所獲得的假定的權利,壟斷著人們的勞動產物的三分之二,然後更用極愚笨的、極可恥的方法來浪費這許多搶奪得來的東西。”
你看,克魯泡特金的論述實際上已經非常準確的回答了上述問題。其實造成人民吃不飽飯的原因有許多,生產力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其本質上還是生產關係的問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人杜甫看著餓死的幼子,憤懣寫下這千古名句。也生動的揭示了底層人民吃不飽飯的原因。
然而在“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社會,人民的飢飽卻是要看主宰他們的君王。遇到好的君王,國泰民安,大多數人可以吃飽肚子。遇到那些好大喜功的君王,老百姓的日子就只能白白手指頭計算了。
其實中國封建社會人口在清乾隆時期就已經應該是超過了兩億的,但是人口數字在上述問題中還不是關鍵問題。
據記載,戰國時期的總人口差不多是三千萬左右,應該不算多吧。但是各個諸侯國連年戰爭,人民根本無法安心種植和畜牧。種植出的糧食也因為稅賦嚴重,造成人民飢寒交迫。
上學時學過《詩經》中“碩鼠”這篇:“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百姓們勞動所獲卻要被這些封建地主掠奪強徵,那百姓又怎能吃得飽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