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聞野人
-
2 # 忘帶彈藥的轟炸機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白起殺戮最重,基本不留俘虜,兇名最盛。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負荊請罪、將相和就是明證。
廉頗最擅長的就是防守,然後伺機反擊。他分析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緊張,士兵疲乏,只想速戰速決。對趙國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避其鋒銳,再伺機反擊。秦國於是用反間計,把廉頗的堅守戰略說成是膽怯避戰。趙王覺得廉頗“戰無不敗”,現在又不出戰,便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廉頗。
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王翦,雖然名氣不如白起,但是嚴格來說王翦是四大名將裡唯一得以善終的,王翦和兒子王賁,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攻滅燕國之後,王翦急流勇退,或許正是該放手時就放手,才讓王翦得以善終。
李牧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援、配合;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優秀的將領。
李牧原來是邊將,曾設奇計殺了匈奴十多萬騎兵,然後又破東胡,降林胡,讓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城,李牧也因而名聲大噪。廉頗奔魏後,李牧就被調到了前線,先是伐燕,拔武遂、方城,後來兩次大敗秦軍,抵擋住了韓、魏的侵略。
從結局來看,王翦最好(富貴榮華),廉頗次之(流亡但未死),白起再次(雖死但自盡),李牧墊底(連自盡的權利都喪失)。
從軍事目的和成果看,王翦最好(平定六國),白起次之(重創他國),廉頗再次(維護霸權),李牧墊底(抵禦外敵)。
從對手來看,白起最好(趙、楚一流強國,廉頗一流對手),廉頗次之(齊一流強國,燕二三流但已強於長平後的趙國),李牧再次(匈奴,強秦),王翦墊底(六國已衰,強秦獨尊)。
從對手和軍事成果可評定出其軍事能力,白起最強。王翦和李牧有些生不逢時(一個在強秦,一個在末趙),而廉頗則略屬中庸(無太顯著的戰役例子)。
從結局可看出其政治才華,王翦最強。王翦在出徵前,就已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了打算。而其他三位,均因與主君意見不合,而結局悽慘。
回覆列表
因周興嗣所編撰的《千字文》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一句,導致有“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其實這是以偏概全了,戰國的名將可遠不止這四位,比如吳起的能力和功績完全不遜於這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