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不居歲月

    除了食鹽中含有鈉外,鈉還以不同量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食物中。現按含鈉量順序將一般食物分檔如下:豐富來源有鯤魚醬、鹹肉、大紅腸、含麩穀物製品、黃油、人造黃油、加拿大臘肉、鹹牛肉、玉米片粥、酸黃瓜、燻火腿、鱈魚片、烏賊幹、牛肉香腸、青橄欖、午餐肉、燕麥片、消毒乾酪、土豆片、椒鹽捲餅、香腸、海藻、蝦、燻鯡魚、蘇打餅乾、醬油、番茄醬和麥片粥。良好來源有面包、小甜餅、罐頭蔬菜、乾酪、濃縮湯料、多種方便食品、花生醬、酸泡菜、色拉調料和海產品。一般來源有牛肉、甜食、糖果、蛋、羔羊肉、奶、豬肉、禽類、嗜鹽蔬菜(菠菜、甜菜、裙帶菜、芹菜和胡蘿蔔)、某些魚(鱈魚、黑線鱈、鮭魚和金槍魚,含鈉量與製備方法有關)、小牛肉和酸乳酪。微量來源有豬油、豆類、多數新鮮水果與蔬菜、黑麥粉、起酥油、大豆粉、糖、植物油、麥麩和小麥粉。含氯化鈉的食物和飲料是鈉的基本來源。一些其他型別鹽的來源,如碳酸氫鈉和穀氨酸鈉,被認為僅佔總鈉量攝入的10%以下。居民區的水源中含鈉量通常每升不到20毫克,故據推算每日攝入鈉量少於總攝人鈉量的10%。由於膳食鈉含量的升高與製作過程有關,所以需要高度加工的食物通常含鈉量最高。相反,進食鮮果、蔬菜和豆類食品則含鈉量最低。除天然食物外,鈉還可以從鹹蛋、火腿、鹹菜以及穀氨酸鈉(味精)等獲得。然而更多的鈉通常是從進食的食鹽直接得到的。每克食鹽含鈉393毫克。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地區居民食鹽的攝入量有很大的差別,中國北方人“口重”吃鹽多;南方人“口輕”吃鹽少;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有人“口輕”有人“口重”。其實“口輕”、“口重”只是飲食習慣問題,吃慣了鹹的再吃淡的就覺得沒味,並非生理需要。因而“口重”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肉、蛋、魚、蔬菜等多種食物和飲水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鈉和氯,如果從天然食物中已攝取了足夠的鈉鹽,即使不另外加鹽也能維持人體內鈉的正常代謝。人們日常食鹽的攝入量已遠遠超過生理需要量,所以不同人群吃鹽的多少純屬習慣和口味問題。食鹽有較強的滲透性。長期從事手工醃製食品的工人、漁民,可看出鹽對他們的面板有較大的腐蝕性。口味重和長期吃鹽多的人,舌頭上的味蕾會變得嗜鹽,正常人吃出味道好的食品,他必需再加鹽才能品出好味道。長期吃鹽多者易出現胃腸黏膜被腐蝕而導致萎縮性胃炎及發展成胃癌。少鹽膳食除做菜要少加鹽外,還要注意醬油、味精、鹹菜以及香腸、燻雞等多種加工食品也是高鈉食品不宜多吃。比如每100毫升醬油約含鹽16~20克,也就是說吃5~6毫升醬油相當於吃1克鹽;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同時還含有少量食鹽,因此,味精也應少食。一般而言,蛋白質食物中的鈉量比蔬菜和穀物中的多,水果中很少或不含鈉。但往往很多食物由於加工製作需要放入大量的食鹽,因而加工過的食物含鈉量比天然食物往往要高出很多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飛出宇宙第一速度之後沒有燃料會掉落到地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