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Sunshine呀
-
2 # 脈絡膜哦裡咯
殷商時期秭歸為“歸”國所在地,“歸”,郭沫若認為“當即蜀鄂交界之處夔國”,“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歸縣”。西周時期,周成王封熊繹以子男之田,居丹陽,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為夔子國。今香溪有古夔國城遺址。丹陽,是楚國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從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著龐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時至今日,熊屈兩姓還有近萬人伴隨居住於兩岸。這兩姓的起源與楚國的歷史是有緊密關係的。香溪岸邊萬古寺村現仍保留有清代維修過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銘文記載系屈原後裔。傳承民國《屈氏家譜》一部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中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樂平裡,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裡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裡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裡。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裡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 《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於楚天遼闊 《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縣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今“秭歸”。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回覆列表
湖北省秭歸縣是中國戰國時代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5A)秭歸縣位於中國湖北省西部,宜昌市轄縣,地處川鄂咽喉,長江西陵峽兩岸,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此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的有屈原故里、屈原祠等。關於屈原故里的爭論,毛慶認為學術層面上可以有爭論,但秭歸作為唯一的屈原故里不容動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