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克嘿嘿

    人體外周血液中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正常成年人白細胞計數 正常值為(4~10)x10的9次方/L;新生兒(15 ~20) x10的9次方/L。在血液白細胞化驗時,還會對其進行分類,其中白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佔1% ~ 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佔50% ~ 70% ,嗜酸性粒細胞佔0.5% ~5% ,嗜鹼性粒細胞佔0% ~ 1% ,淋巴細胞佔20% ~40% ,單核細胞佔3% ~8%。它們的數值變化也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

    問題所描述的10.78x10的9次方/L對成年人來說稍微有點高,對新生兒來說是正常的。那麼血液中白細胞的升高有哪些臨床意義,今天小克給大家說說看。

    1.白細胞總數<4 x 10的9次方/L是白細胞減少症的表現,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x10的9次方/L為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 x10的9次方/L為粒細胞缺乏症。

    2.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中性粒細胞減少多見於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物理化學因素損傷、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核左移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

    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面板病猩紅熱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等。

    4.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轉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和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症)等。

    5.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感染、腫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細胞減成少多見於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治療和放射線損傷等情況。異形淋巴細胞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藥物過敏、輸血、血液透析。

    6.單核細胞增多見於瘧疾、急性感染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等。

    7.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在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核象可發生變化,出現核左移或核右移現象。核左移是由於葉酸缺乏及維生素B12使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或造血功能減退所致,常見於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應等,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也會出現核極度左移。核右移主要見於巨幼細胞貧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見於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胞苷或6-巰基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復期,也會出現一過性的核右移現象, 如果在疾病進展期突然出現核右移的變化,則表示預後不良。

    在白細胞的化驗檢查結果中,不能只看白細胞總數的升高或降低診斷疾病,還要仔細分析白細胞分類的數值變化,有助於疾病的正確診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用於腰麻的局麻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