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之戰爆發時距離天京陷落僅剩2年光景,而此刻的太平軍雖然還能調集30餘萬重兵救援天京、圍攻湘軍曾國荃部,但官兵素質、指揮水平、後勤補給、戰鬥意志和組織紀律與起事之初的“廣西老兄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才出現了“30多萬裝備精良的太平軍打不過1.8萬湘軍”的奇特戰爭景象。
太平軍從廣西突圍出來的時候,男女老少總計不到4萬人,其中最能打的青壯年只有7000多人,但就是這樣一支扶老攜幼的“逃荒軍”卻打得4.6萬清兵心驚膽寒。由於信仰堅定(都是早期拜上帝會員)、齊心協力(不團結就會被消滅)、義無反顧(沒有退路只能往前殺),再加上太平軍前期領導層比較團結且名將輩出、指揮有方、戰術得當(很少與對手死纏爛打拼消耗),因此所向披靡,打得腐化的清軍官兵丟盔棄甲、望風而逃,很快從西南一隅發展到長江領域進而奪取了最富庶的江浙大部地區。
但隨著太平軍的速勝,其內部隱藏的諸多痼疾、侷限、弱點和結構性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是部隊成分越來越複雜,大量流民乃至地痞無賴、劣紳匪盜都被吸納進太平軍,由於缺乏訓練整肅,太平軍整體戰鬥力下滑明顯,軍紀也越來越差。
1858年三河鎮之戰期間,太平軍集結了陳玉成、李秀成2大主力10餘萬精兵,才將僅有5000餘人的湘軍悍將李續賓部殲滅,而且自身蒙受了慘重損失,光陳玉成部就在夜襲中被對手一舉吃掉2000餘人。
其次是高層迅速腐化並爆發內訌,不僅導致包括大批“廣西老兄弟”在內的精銳力量損失,而且搞亂了軍心,“天京變亂”後太平軍叛逃、譁變事件明顯增多,比如後來當上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原系太平軍,卻在1861年清軍圍攻安慶時叛變投敵,還引導、協助清軍貢獻安慶城。而雨花臺之戰時的太平軍諸王更是貌合神離,都想著儲存自身實力,所以說這些王爺後來紛紛叛逃(比如出賣蘇州城卻遭李鴻章滅口的納王郜永寬等人)並不令人意外。
最重要一點在於由於主客觀原因,太平軍嚴重忽視了根據地建設,而總是採取流動作戰的方式與清軍交鋒——太平軍為攻打南京放棄武昌北伐軍是長驅直入流動作戰,石達開大軍轉回西南也是流動作戰,到了後期陳玉成、李秀成也因為各種因素影響沒能建立起鞏固的後方根據地,導致部隊持久作戰“後勁不足”,比如雨花臺之戰時太平軍就因糧餉不足、缺少冬衣而士氣愈發低落。
反觀在雨花臺堅守的湘軍——曾國荃不惜重賞部下激勵士氣(史載他先後發放賞銀3萬多兩),湘軍統帥曾國藩也千方百計確保供應前線的糧餉、彈藥源源接濟,而且曾國荃發揮湘軍善守的特長,構築了由內濠、外牆、地道組成的堅固防禦體系,令太平軍一籌莫展。
可見,兵不在多而在精,李秀成雖統領著14個王爺(太平天國後期封賞氾濫已經到了不值錢的地步)的30多萬大軍,還裝備了多達2萬餘杆洋槍,卻對曾國荃不足2萬湘軍無可奈何,只能說當時太平天國真的是氣數將盡、迴天無力了。
雨花臺之戰爆發時距離天京陷落僅剩2年光景,而此刻的太平軍雖然還能調集30餘萬重兵救援天京、圍攻湘軍曾國荃部,但官兵素質、指揮水平、後勤補給、戰鬥意志和組織紀律與起事之初的“廣西老兄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才出現了“30多萬裝備精良的太平軍打不過1.8萬湘軍”的奇特戰爭景象。
太平軍從廣西突圍出來的時候,男女老少總計不到4萬人,其中最能打的青壯年只有7000多人,但就是這樣一支扶老攜幼的“逃荒軍”卻打得4.6萬清兵心驚膽寒。由於信仰堅定(都是早期拜上帝會員)、齊心協力(不團結就會被消滅)、義無反顧(沒有退路只能往前殺),再加上太平軍前期領導層比較團結且名將輩出、指揮有方、戰術得當(很少與對手死纏爛打拼消耗),因此所向披靡,打得腐化的清軍官兵丟盔棄甲、望風而逃,很快從西南一隅發展到長江領域進而奪取了最富庶的江浙大部地區。
但隨著太平軍的速勝,其內部隱藏的諸多痼疾、侷限、弱點和結構性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是部隊成分越來越複雜,大量流民乃至地痞無賴、劣紳匪盜都被吸納進太平軍,由於缺乏訓練整肅,太平軍整體戰鬥力下滑明顯,軍紀也越來越差。
1858年三河鎮之戰期間,太平軍集結了陳玉成、李秀成2大主力10餘萬精兵,才將僅有5000餘人的湘軍悍將李續賓部殲滅,而且自身蒙受了慘重損失,光陳玉成部就在夜襲中被對手一舉吃掉2000餘人。
其次是高層迅速腐化並爆發內訌,不僅導致包括大批“廣西老兄弟”在內的精銳力量損失,而且搞亂了軍心,“天京變亂”後太平軍叛逃、譁變事件明顯增多,比如後來當上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原系太平軍,卻在1861年清軍圍攻安慶時叛變投敵,還引導、協助清軍貢獻安慶城。而雨花臺之戰時的太平軍諸王更是貌合神離,都想著儲存自身實力,所以說這些王爺後來紛紛叛逃(比如出賣蘇州城卻遭李鴻章滅口的納王郜永寬等人)並不令人意外。
最重要一點在於由於主客觀原因,太平軍嚴重忽視了根據地建設,而總是採取流動作戰的方式與清軍交鋒——太平軍為攻打南京放棄武昌北伐軍是長驅直入流動作戰,石達開大軍轉回西南也是流動作戰,到了後期陳玉成、李秀成也因為各種因素影響沒能建立起鞏固的後方根據地,導致部隊持久作戰“後勁不足”,比如雨花臺之戰時太平軍就因糧餉不足、缺少冬衣而士氣愈發低落。
反觀在雨花臺堅守的湘軍——曾國荃不惜重賞部下激勵士氣(史載他先後發放賞銀3萬多兩),湘軍統帥曾國藩也千方百計確保供應前線的糧餉、彈藥源源接濟,而且曾國荃發揮湘軍善守的特長,構築了由內濠、外牆、地道組成的堅固防禦體系,令太平軍一籌莫展。
可見,兵不在多而在精,李秀成雖統領著14個王爺(太平天國後期封賞氾濫已經到了不值錢的地步)的30多萬大軍,還裝備了多達2萬餘杆洋槍,卻對曾國荃不足2萬湘軍無可奈何,只能說當時太平天國真的是氣數將盡、迴天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