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蘿蔔琵琶254

    據說,“豫”雖身大力不虧,但是搖搖晃晃常遇事無主意;“猶”雖靈巧,卻生性多疑。   古書對猴科獸類“猶”的記載頗生動,此“猶”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後,探頭察看。待一切平復,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回樹上。如此反覆多次,毫不果斷,一點兒主意也沒有。   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生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不決”成語,以兩種動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沒有主見,前怕狼後怕虎進退維谷,更點明瞭無果斷決定的特質。現在使用“猶豫不決”成語,再沒人提起那兩種動物了!   我們不要停留於這表相的發現,繼續來看,仍舊此篇中,說王安石著有《字說》,即認為漢字以音、形包含著萬事萬物之理,“其聲之抑揚、開塞、會散、出入,其形之橫縱、曲直、邪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本於自然,非人私智新能也。”而當時的蘇東坡則頗不以為然,因此才引出了“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篇以教人“虛已下人,勿得自滿”為心思想的故事。   從“猶豫”二字的“長相”,我們可以看到猴子和大象的模樣,卻很少有人注意並探其源頭,原因就是人們總滿足於已知的、習慣的常識,而懶於去做進一步的思考,而一旦遇到事物本來的真實面目,反而會毫不“猶豫”地給予反對,故而以錯改對的事情時有發生。   由此看來,《三言》作者是比較贊同《字說》的,並以“猶豫大如象”做提示,引發了讀者對“猶豫”二字本意的探尋。   在《三言二拍》中,不乏此受益匪淺的篇章,而非僅為勸世故事之作。   再看“豫”字的解釋,是否還會有其它的啟示:1、“豫,象之大者。”——《說文》;豫焉若冬涉川。——《老子》。範應元注:“豫,象屬。”;2、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指通豫南。——列子"湯問》;3、今河南省的簡稱。   這一解釋又不禁引發了另一個疑問,河南的簡稱“豫”是否也與大象有關?   河南博物院大堂內一座巨大的雕塑,是一個古人雙手推開兩頭大象,解說員解釋說,這座雕塑的含義是借用河南的簡稱“豫”字,“予”字是“人”的意思,“豫”字表示人牽著大象。古人雙手推開兩頭大象,蘊含河南人推開古老的大門,從遠古走向文明的意義。“豫”字象形文字意為“我捕一象”,說明遠古時期豫州中原屬亞熱帶地區,且古象繁生。史書中“舜耕堯山,以象代耕”的記載,描述了我們的祖先利用大象勞作的場景,可見大象的品質已成為中原人憨厚、溫和、賢明、善良精神的集中體現,體現河南遠古就有人類和大象的存在。   古有九州之說,又有九州分野,即按十二星次、二十八宿、九宮八卦將中華大地分為九州,而豫州恰居其中,故河南有中原之地一說,由此我們不妨再做一假設:“猶豫”二字的另一個意思即“猶如‘豫州’一樣不左不右,居其正中”。   ……   學,無止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重新開始最初的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