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家虎賁
-
2 # 飛翔的三明治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字,也稱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
現在除了文化界和知識界還有人用字之外,我們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人在用字了,在我看來,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方面。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所謂禮,是貫穿於整個古代社會的一種約定俗成或特別規定的制度。事無鉅細,面面俱到。就表字而言,之所以產生表字,是因為便於稱呼而又不失禮數。既避免了直接稱呼名字時的突兀無禮,有不經意間拉近了彼此的關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大融合,表字的功能漸漸變得迂腐。同時,我們稱呼習慣也發生了改變,也多了很多選擇。比如:姓+職務,名+職務,像“達康書記”、“育良書記”、“候局長”、“趙局長”等等。還有就是像“兄弟”、“美女”、“帥哥”、“哥們兒”這樣的詞語也常常用於日常的稱呼。文化的大融合,大開放,使得表字這種較為拘謹的特定文化元素漸漸消失。
第二、社會方面。表字是表德之字,如何取這個字,對於我們大多數沒有太深厚國學修養的老百姓來說是不那麼容易的,而且取表字還有一系列的規則,不是隨便取的,為了不麻煩,索性不用。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現代人在取名方面已經不會那麼拘謹,完全按照喜好來取,能用的字、詞也比原來多得多,取名方式多種多樣,加上傳統要考慮的東西,比如八字,諧音等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取名方面追求個性,特立獨行,為了取名常常挖空心思,查經閱典,不亦樂乎。取個名都這麼大陣仗,就沒有那個閒功夫去考慮字了。
總的來說,就是表字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遷,其功能已經改變或者已經消失,所以現在現在華人都只有姓名而不取字了。
回覆列表
中國姓名演化最開始是由姓,氏,名,字組成。早在上古時期,姓是代表你是從哪個部落而來,例如姬姓,最早可以說姬周部落演化而來,而氏則是代表成周時期分封的貴族的家族而來,名字則是則是自己本人所屬。
在先秦時期,庶民以下是沒有姓氏的,就拿項羽舉例,都叫人家項羽,可是人家完全的姓名是羋姓,項氏,名籍,字羽。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化氏為姓,而後來華人就開始以,姓,名,字,後來在東漢後,道教興盛,有些信教的貴族開始給自己取號。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字都是長輩或平輩交流是應用,而為何會消失,只能說在清末由於學習西方,甚至在民國期間全面西化的影響和新中國建立之後為了建立完善戶籍制度,只能用姓名記錄,而後又是破四舊等諸多運動,知識分子害怕取字會給人說成封建殘餘等等諸多帽子,到八十年代後中國差不多沒有多少取字,就是願意,也沒有多少叫的。
其實不止中國,日本,北韓等國也沒有了取字的習俗了,在農村一度由小名代替字的出行,不過小名不適合在正式場合使用,如果說要恢復卻是不容易,因為現在傳統文化丟失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