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早起看晚霞騎驢找馬
-
2 # xuyongfong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 做好事終究有好的回報,做壞事終究會有壞的報應。因果報應,規勸人要做好事,莫做壞事。它體現了人們心中積極向善的美好願望。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勸人向善的俗話,沒有理論基礎,更多的體現人性道德標準、宗教信仰。
事實也並不都是善惡終有報,有作惡多端仍能活得很好的人。但我們還是很信奉善惡有報的,他在陽間作惡,生時未報,死後得報,下到十八層地獄,還被捂住眼睛磨面!
多做好事,莫做壞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心情會更加舒暢,能夠更積極的面對人生、面對命運,在這個基礎上,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做事成功機率加大。
有善念,得善行,路越走越寬,這可能就是善報吧。
邪惡之人,人皆盡防,提心吊膽,不敢與之為伍,怎麼能做成大事呢?
-
3 # 洪兒說
書到用時方恨少!
這句話通俗易懂,字面意義相當簡單。但真正領悟,我個人認為很難透徹。
還沒開始認字,大人們就開始嘮叨,只聽其音,不認其字,至於意義,讀書再說吧。
上學後,大人們嘮叨,老師們也囉嗦,不就是讀書嗎?讀就是了。
走上社會後,社會這所學校把人都忙暈了,書?好像顧不上了。
而實際上,走上社會正是“用書”的開始。
以前讀書時混過的日子,走上社會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補回去;
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過往的學習並不能“夠用”終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如果你想擁有更高層次的生活,就必須提升知識和技能讓自己更優秀。
讀書,沒有一勞永逸。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答這道題時,正愁“書到用時方恨少”呢!
-
4 # 320667780009
大道至筒,自然是道,經常被看輕的表面上很土的不時髦的字句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天機…,媽媽和爺爺奶奶的去世,如萬箭穿心,誨恨一生,這才想起〞子欲孝而親不待〝是上天賜予的最大福氣,萬金難買,卻被我踩在腳下,福氣全失,生不如死。當我打工累得死去活來時我想起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在監獄時才想起〞尊紀守法〝,鬧糧荒飢餓時才想起〝節約一粒米〞,借找無門時才意識到〞互相幫助〝,有病住院時會看到〞天天鍛鍊身體好〝,孩子長大氣人時才意識到有句活:子不孝父之過,通過幾次大劫我又想起幾句話,懇定是真的:我遭遇大難怎麼辦〞好人有好報〝,家裡人遇難怎麼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等我淹淹一息時會怎樣?有一句非常可怕的話:死有餘辜禍及子孫永不超生。我想把這最土最簡單的詞句存入有〞誠信〝的各大銀行,隨取隨用,淨利息子孫萬代用之不竭,取之不盡。
回覆列表
文字只是一種記錄,記錄了當時自己的一種思想(姑且稱之為思想)。不同的年紀,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境遇,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