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後侍郎

    熊袞(約853年-約922年),唐代,福建建陽人,精通韜略,武勇過人,唐昭宗時右散騎常侍、兵部尚書熊秘之子,唐昭宗時官至兵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熊袞非常孝順,當時國家正值戰亂後,俸祿經常發不下來,只有立功者有賞錢,熊袞這人還非常仗義疏財,將朝廷賞賜的錢物全部分給部下,自己家裡都沒有餘錢。後來,父親去後後,沒有錢安葬父親,日夜號哭,天上突然下起錢來,人們便稱他為"忠孝雨錢公"。

  • 2 # 凱度商務

    熊袞是唐昭宗時期的人,精通韜略,武

    勇過人。他生活的年代,戰爭頻繁,所以

    即使是官員,也經常領不到工資。熊袞經

    常把自己的錢財賞賜給部下,家裡一點積

    蓄都沒有。等到他父親死了的時侯,家裡

    沒有錢辦喪事。這讓熊袞很難過,一天到

    晚地哭泣。這感動了上天,於是就下了三

    天錢雨,熊変有了錢,才辦好了喪事。後

    人稱他為忠孝雨前公。

  • 3 # 中孚鑑

    熊袞是唐朝時期的人物,其父為唐昭宗時期右散騎常侍、兵部尚書熊秘。雖然對熊袞的記載並不多,但是後來人們卻稱熊袞為忠孝雨錢公

    那歷史上的熊袞為什麼被稱為是忠孝雨錢公?怎麼評價?

    忠孝雨錢公的這幾個字,從字面來看易於理解,忠孝就是古代指的忠心和孝心。雨是指下雨,錢是指錢財。熊袞能被稱為是忠孝雨錢公,當然就和忠孝、雨、錢這個幾件事有關了。

    至於忠袞為何能被稱為忠孝雨錢公,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神奇。

    在《古今圖書整合.氏族典》中的記載:

    時當亂後,例無奉給。父亡,貧不能葬。晝夜號泣。天忽雨錢三日,始畢葬事。後人稱之曰忠孝雨錢公。”

    意思就是在當時戰亂之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但是那時的熊袞卻非常貧困,因此他無錢下葬他的父親,因此他心裡難受,於是就晝夜哭泣,結果天上忽然下雨錢三日。由此熊袞有錢得以葬其父。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熊袞晝夜哭泣能感動上天,而“天忽雨錢三日”,這是因為熊袞不僅為人至孝,而且他還為朝廷盡忠、忠於王事。

    熊袞這個人至孝之性是肯定的,而且他還精通謀略,又勇武過人,故而在戰亂之時就立下來功勞。當戰亂之後,朝廷按功賞賜,給立功的人獎賞錢物。而熊袞卻把自己得到的錢物全部分給其部下,自己並未貪戀這些錢物。

    本來在戰亂之時,自身的俸給就不易,如今他又把全部的賞錢給了部下,其生活當然是貧困的。當其父去世後,他竟沒有錢為其父下葬,他因此悲痛而晝夜哭泣。

    熊袞不貪戀錢物,把賞錢給了部下,如此忠義之士、至孝之人,就感動了上天,從而有了天忽雨錢三日的情況。所以熊袞就被稱為是忠孝雨錢公了。

    當然這個故事聽起來非常有神奇色彩。不過亦體現出對忠、孝的重視。熊袞被稱為是忠孝雨錢公,就是體現了他的忠孝之心。如此忠孝之士,亦當是被推崇莫。

  • 4 # 望風瑟瑟

    其實這是一個熊袞忠孝被神話了的故事,忠孝雨錢公的由來是清朝陳夢雷在《古今圖書整合》中所提到的。

    時當亂後,例無俸給。父喪,貧不能葬,晝夜號泣,天忽雨錢三日,始畢葬事。後人稱之曰忠孝雨錢公。

    熊袞此人,一說南北朝時期人,一說唐昭宗時期人,據嘉靖年間《建陽縣誌》和《八閩通志》記載,確定雄秘、熊博為唐末人,以此推斷熊袞也應該為唐末人才對。但據大宋淳祐八年熊大鴻編撰《豫章豐城熊氏族譜》中提到“熊遠生熊勵,熊勵生熊袞”,此時的熊袞為南北朝御史大夫,也是固陵師祖。熊勵還生熊襄,有著作《河洛金匱》於世,而熊氏祠堂中供奉之熊袞也為南北朝人,可以斷定“熊袞父亡,天及雨錢助葬”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南北朝的事。

    既然認定了熊袞為南北朝人,接下來介紹一下南北朝的熊袞。還是按照《熊氏族譜》記載,熊袞,江陵世家第五十一代孫,字錫爾,號江洲,陳宣帝元年因忠孝無雙,舉孝廉為御史大夫,後因高歡入侵被困城中,遂散盡家財共濟軍民。

    父親熊勵當時也在軍中共同抗敵,因病不幸身亡。家財散盡已無餘貨,想葬父而不得,悲從心來晝夜哭號,忠孝感動上天,遂天降雨錢,得錢數十萬,父親得以下葬為安。葬父後剩餘雨錢盡數貢於太倉,終於使城解圍。後以功身退,隱居於石林泉。唐武德初年,唐高祖封其為“忠孝雨錢公”,以彰其德。此典故被宋代列為幼學啟蒙內容的基本教材世代傳頌,而《幼學瓊林》更是記載了具體內容。

    熊袞的忠孝之心感動上天,降下雨錢以助葬其父,這只不過神話了的典故這是古人借上天鬼神表達了一種對美好品格的讚揚。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則是支撐一個國家、民族、家庭的無上品格。放到現在,熱愛國家,忠於職守,孝敬長輩,尊老敬賢也是一個人最優良的品德,因而“忠孝雨錢公”熊袞的故事到現在也有極強的現實教育意義,值得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要把孩子當成孩子,還是把孩子當成與我們一樣“獨立”的人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