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國本

    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牛耕,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大部分地區仍以鋤耕,鍤耕為主,還是粗放的耕作,據東漢前期《九章算術》記載,該書是秦漢時期最權威的算術書,其中《均輸》章有一道題:“今有程耕,一人一日發七畝,一人一日耕三畝,一人一日耰、種五畝。今令一人一日發、耕、耰、種之,問治田幾何?”答案是1畝114步多一點。這裡沒提用畜,應該“是人力進行的耒耕”這說明當時農業生產仍以人力為主,由於當時國為強大,地域廣大,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出現了牛耕,提升了效率!

  • 2 # 少年夢依舊2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說古代農業是立國之本?"平帝元二年,六月,關東飢,齊地人相食。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 。 王莽末年,“青、 徐民多棄鄉里流亡, 老弱者死道路,壯者入賊中” 。 《漢書· 食 貨志》稱,“此邊及青、徐地人相食” 。這些記載表明因自然災害對農民農業生產的危害嚴重性,西漢未年的赤眉軍就是青、徐饑民組成。古代連年征戰,大多都是因爭地搶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也說明了糧食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又有《漢書》卷二七中下《五行志》

    記載成帝時,北海出大魚。哀帝時,東萊平度出大魚。所稱魚出與不出,當與官府稅收政策及漁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密切攸關。農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也與政策的支援官府的引導息息相關。

    一、犁鏵的改革。《風俗通義.佚文》上說:"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西漢時期推行了耦犁方式,鐵製農具取代了銅製農具,大型犁鏵數牛同行,用於開渠引水,開田墾土。小型犁鏵二牛一犁用於耕地除草。及大的提高了生產力。

    二、耬車、颺車、水碓、翻車的發明和利用。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旱地作業一次三行,開溝、下種、覆土一次完成。颺車,也就是現代的風車,利用風力將穀粒與雜物分離的一種工具。水碓,代替人力米麵的工具。翻車,作用相當於現代的水車,供灌溉使用。《史記.河渠書》記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山川以灌田。”證實了當時統治者對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

    三、區田法和代田法。區田法是西漢後期創造的一種田園集約化耕作模式,實行小面積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旱澇保收,提高單產的方法,漢成帝時期農學家範勝之《勝之書》上說,“區田以肥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表明區田不一定要求多好的土地,強調施肥的重要性。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想應該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自留地,現在的菜園地吧。

    代田法。《漢書.食貨志》“一畝三圳,歲代處,故代田,古法也。”意思是一畝三壟三溝,次年溝變壟,壟變溝,交換使用,充分利用地力。《勝之書》上又說,“凡耕之本,在於趁時、和土、務糞、澤、旱鋤、早獲。”耕種的關鍵,要不誤農時、鬆土、施肥、灌溉、鋤草、及時收割。

    四、儲藏。我省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上的倉律,證實秦代有著一整套的糧食儲備設施。

    五、特色農業。桑蠶養殖是漢代時期的特色農業,地桑法養蠶,及大的滿足了漢代對外貿易需求,成就了聞名古今中外的絲綢之路。

    (因本人水平限制,所引經典可能有領會錯誤之處,望諒解並指正為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凌18款185TCVT尊貴版裸車價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