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rOH協虎
-
2 # 阿爾法軍事
僱傭兵是一種特殊的兵種,是為利益而參加一場武裝衝突的人。僱傭兵參戰的目的只是為了金錢獎勵,只要對方出價夠高,他可以受僱於任何人。僱傭兵參戰並非為了意識形態或政治信仰、愛國主義或是道德原則。1949年8月12日日內瓦公約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衝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給出了最廣為接受的僱傭兵定義,條約規定:
一、外國僱傭兵不應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
二、外國僱傭兵是具有下列情況的任何人:
(一)在當地或外國特別徵募以便在武裝衝突中作戰;
(二)事實上直接參加敵對行動;
(三)主要以獲得私利的願望為參加敵對行動的動機,並在事實上衝突一方允諾給予遠超過對該方武裝部隊內具有類似等級和職責的戰鬥員所允諾或付給的物質報償;
(四)既不是衝突一方的國民,又不是衝突一方所控制的領土的居民;
(五)不是衝突一方武裝部隊的人員;
(六)而且不是非衝突一方的國家所派遣作為其武裝部隊人員執行官方職務的人。
僱傭兵的來源很雜,一般招募僱傭兵選退伍兵(特種兵更佳)。僱傭兵不一定全是陸軍中的兵種,飛行員、海軍陸戰隊員也都是僱傭兵裡的搶手貨。僱傭兵的工資根據任務危險程度不同,兵種不同,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檔次。招募物件包括,平民、前軍人、亡命徒等,透過考核就可以加入。世界上比較正規的僱傭軍部隊如法國外籍兵團就是不管你從哪裡來、不管你曾經幹過什麼,只要你報名透過考核就可以加入,加入後再按它的一套訓練方法,訓練完畢後,分到各外籍兵團部隊中。
僱傭兵是一群“靠戰爭吃飯”的職業殺手。他們受僱進行各種暗殺、綁架、作戰,甚至搞政變。僱傭兵的成分很複雜,各式各樣的人皆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喜歡戰爭,戰爭是他們生命的一切。
僱傭兵心目中沒有是非之分,“誰付錢就為誰賣命”,這是僱傭兵所共同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
當僱傭兵,就意味著必須吃得“苦中苦”。有些私人訓練營美其名曰“加強野外求生技能”,其實就是訓練僱傭兵。其課程全是軍事基本訓練,包括各種安全措施與反恐怖戰術等。
世界上,以色列僱傭兵數量最多、遍佈全球。該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造就了一批最具殺傷力的戰鬥人員,退役後他們重拾武器,奔赴海外。
儘管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使用僱傭軍,但實際情況卻是,僱傭軍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充。在全球許多的熱點地區,都不乏他們的身影。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種族,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為了錢而冒險,也有因為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而戰的,還有厭倦了平靜生活想尋求刺激的。
20世紀80年代以前,僱傭軍都是以個人或小團體為單位,他們策動政變、綁架暗殺、劫掠財物,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形象極壞,被稱為“戰爭動物”。2003年聯合國大會曾透過一項法案,禁止外籍僱傭軍這個職業,僱傭軍活動一度受到限制。
從90年代開始,僱傭軍開始逐步轉型。首先是搞集團公司化經營模式。全球大約有100多家這樣的僱傭軍公司,其中南非私營武裝公司(EO)、SI公司、軍事職業資源公司(MPRI)、黑水安全諮詢公司等四家規模最大。其次他們與國家、政府等強力機構建立密切聯絡。實際上,世界各大私營武裝公司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三是以國家和大的跨國公司作為主要客戶,提供“直接戰爭服務”。
回覆列表
“生存、暴力、金錢”這三個詞寫盡了僱傭兵這群人的生活;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介紹他們,那麼協虎我想,牛津詞典的詮釋最簡潔而全面:“他們就是一群靠戰爭混口飯吃的殺手,僱傭兵是不顧及任何法律性條文,以及國家民族利益和一切後果的,他們只受命於僱傭者。”
僱傭兵興起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但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戰亂時期。當時,古希臘各城邦面臨著危機,急需外來的軍事力量支援,而僱傭兵便是在這時候興起的一個職業。
當時的僱傭兵在古希臘戰場上是多變的角色,他們同時可以為個人服務,也可以為城邦或者集體服務,只要社會大環境下有需求,他們就會適時出現。在一些重要的戰役中,他們還可取代當時非職業化計程車兵,成為軍隊中的中堅力量。
然而,他們絕非都是正義,因為一部分僱傭兵為了生存下來也實施過擄掠。
那個時期的僱傭兵,大部分活躍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因為當時希臘世界人口大量減少,打的又是遠征的持久戰。直到希波戰爭時期,戰爭的耗時相對較短,對外來僱傭兵的需求才開始下降。
隨之而後,僱傭兵叱吒戰場的時期便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當時,由於歐洲群雄割據,領主們對於戰爭與人數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僱傭兵一時吃開,遍佈於歐洲的各個角落,直至中世紀落下帷幕。
到近代,僱傭兵的特點更加顯著,甚至連牛津詞典都對其進行詮釋:“他們就是一群靠戰爭混口飯吃的殺手,僱傭兵是不顧及任何法律性條文,以及國家民族利益和一切後果的,他們只受命於僱傭者。”只要誰給他們付錢,他們就為誰賣命,這是他們信奉的一個基本準則。
例如,在14世紀初東羅馬帝國,僱傭了西班牙的邊民擊敗土耳其人,可沒想到的是他們卻反咬一口攻擊僱主。到了十五世紀,瑞士、德國都有僱傭兵,但是這些士兵都是毫無組織紀律,只要沒有及時拿到酬金就會在作戰前夕逃跑。
以此可見,如果及時支付酬金,以嚴明的紀律牽制住他們,這些僱傭軍的戰鬥力還是得以發揮的。僱傭軍都是透過第三方對接僱主的,所以瑞士曾經大規模養兵,供給歐洲各國,他們自認為僱傭軍享有很高的聲譽。但是西方史學家卻形容他們是聲名狼藉最吃香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冷戰時期,美國還有某些第三世界國家,都在一些特殊行動中僱傭一些僱傭兵,並且這些僱傭兵的戰績也相當出色。
而在近幾十年間,非洲和東亞、西亞的某些地區,經常有僱傭兵參與武裝衝突,如剛果(金)的前總統蒙博託,曾僱傭這些人阻止反政府武裝。
隨著服務環境的變化,現代僱傭兵為了區別傳統的僱傭軍,他們還成立了所謂的戰爭服務公司、安保公司以及私營軍事企業。
像在伊拉克境內,亦有超過2萬名僱傭兵等候外界僱傭,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僱傭軍公司,打擊目標包括機場、石油管道等。東亞的僱傭軍則主要為宗教勢力賣命。
僱傭軍所帶來的經濟誘惑,無論是僱傭者還是被僱傭的人都無法抗拒,所以他們都踩著灰色的界限,做著自認為有道義的謀生手段。
參考資料:
《古希臘僱傭兵初探》(鄭琦)
《1677— 1815年黑森 -卡塞爾的僱傭兵事業》(許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