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鄰人
-
2 # 蟲交龍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家長們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我給出這6點建議: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捱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皁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髮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
3 # 隨心而育
可以 但是要注意尺度和方式。
古人云子不孝父子過 棍棒之下出孝子 放在當今社會教育孩子是一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當父母的在面對孩子不聽話和錯誤 首先要理智溝通 當爸爸的以身作則 循循誘導孩子 而不是打罵暴力方式解決 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爸爸的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多教育多溝通。
-
4 # 中華師魂
完全可以。
再說說怎樣懲罰孩子。你不能因為有了戒尺就對孩子任意懲罰。懲罰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你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規矩,犯了什麼樣的嚴重錯誤必須懲罰,懲罰幾下,都有嚴挌規定。要注意制定規矩的時候不能你一個人說了算,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取得孩子的同意,規矩才能成為規矩,否則你的一言堂是不能使孩子信服的。在執行規矩的時候,一定要嚴格執行,觸犯了規矩就一定要懲罰,如果第一次你動了惻隱之心,不懲罰了,那你的規矩就成了一紙空文。
-
5 # 英子手作坊
首先問題是孩子不聽話,既然不聽話那就要去思考他為什麼不聽話,是單純的鬧脾氣還是你們忙工作而忽視了他的感受,從根源溝通解決遠遠比威脅捱揍來的管用,當然你要買也是可以的,給他立個規矩,告訴他這是我們家的家法了,這個家任何家庭成員做錯了事情都要酌情進行懲罰,所以你們做錯了也要接受懲罰,不能只對孩子用。
-
6 # 快樂真君
學校會有戒尺的,至於家裡,,隨手一抽一個衣架,也能滿足你的短暫需求,注意別抽太重,不然“打在兒身痛在你心”,自損八百的事建議少做。為了創造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換個懲戒方式吧,反對家庭暴力[可愛]
-
7 # 廣告小達人陳二
我覺得娃兒小更應該好好管教,言行舉止各方面都該好好監管 ,不然以後會吃虧的!老祖宗說的,黃金棍兒下出好人 不聽話建議買戒尺!
-
8 # 蘇北人傑瑞
很高興為你解答!感同身受,同樣是寶爸!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子不教父之過,該管教還是要管教前不久我的四歲女兒也被我揍了一頓,原因是她喜歡喝軟飲,以及吃冷飲。教育她不聽話,還撒嬌趟地上不起來。戒尺只是警示,不能作為懲罰工具
-
9 # 使用者107932376027
我是過來的老頭子了,對孩子用過戒尺。現在回過頭去看,用戒尺來對待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個好爸爸。孔子弟子三千,用過戒尺嗎?沒有,所以他是聖人,是師表。子路,曾凌暴過孔子,但孔子對子路設禮稍誘,使子路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而成為了七十二賢士之一的佼佼者。所以,我建議你還是不要買戒尺,放點耐心吧。
-
10 # 離家的孩子a小微
買戒尺可以,但爸爸要知道戒尺的正確使用方法,而不是孩子不聽話就去用暴力解決,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正確的方法可能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所以買戒尺要正確使用,也要試著和孩子去溝通去交流。
回覆列表
“脾氣”是教導孩子學習成長最好的戒尺,“脾氣”是教學活動中唯一有情感溫度的教具。
《三字經》:“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育孩子成長是自然和法律賦予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學校老師和兄長】神聖且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應對孩子學習成長起著決定性的引導作用,老師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傳道授業解惑”、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指引方向。教育是老師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的活動,就必然需要藉助於各種型別的教具,比如說教室、教材、教具.......教具中有一項標誌性的物件——戒尺。什麼樣的物件是最合適作戒尺呢?答案是老師的“脾氣”。那麼,為什麼脾氣最適宜作為教學活動中的戒尺呢?
脾氣是人對生活事務最直觀的情感展示
動物因滿足生存的需要會產生各種不同層級的需求,人類對生存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並應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不同而產生情慾,進而引發“脾氣”。“脾氣”是個人對社會生活狀況最直接的心理反應,是生活事務對個人生活影響之後最直接的言行體現,是個人對生活最直接、最迅速的情感體驗。“脾氣”不是個人最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包括言語、行動、微表情等等。
脾氣就是個人面對外界事務,根據自身成長興趣、需求、喜好等作出的喜愛、厭惡等綜合情感體驗。脾氣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展示人類對待自然生活環境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也就是展示自身對待生活事務的基本情感。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生命體中最高等級的生命體,就是因為:① 人類思維敏捷發明創造出了記錄社會生活的語言文字,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歷史;② 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生活,對自然擁有豐富的情感認知,也就是擁有豐富多元的“脾氣”。
人類生活的脾氣,主要功用在於其能夠充分的展示個體對自然的喜好或者憎惡、對待同伴友善或者敵視,從而產生了人類對自然生活真、善、美、醜的判定標準。並以此集合成為了面向人類大眾的道德與律法,道德與律法規範是人類社會生活對“脾氣”的最佳約束形式,是人類在可控範圍內展示“脾氣”的規矩。
積極可控的“脾氣”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非常有益
貓和老鼠是一對冤家,老鼠天生畏懼貓。這就是貓的“脾氣”在老鼠那裡建立起來的威信,老鼠別說見到貓,就是聽見貓的聲音都得乖乖的把自己藏匿起來,人們也時常將某人【特別是孩子】對另外一個人【常指老師】的敬畏比作“老鼠遇見貓”。因此,老師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歷程中藉助“脾氣”這把戒尺的行為實踐是大有可為的。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他們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帶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模仿學習的內容。但是,孩子最大的確定就是沒有生活經驗、缺乏對生活中所有事物真、善、美、醜的判定能力,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短視的,也就是當前能夠滿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能力給自己帶來快樂,至於其他事情一概不加區分,當然他們也沒有區分的內在能力。因此,孩子在其生命學習成長的初期,他們並不理解善惡、美醜、對錯、危險或是安全。
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學校老師和兄長】對孩子進行成長教導最本質的目的就是引導孩子認知世界,掌握判定自然世界真、善、美、醜的能力。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融入到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大家庭之中,具備根據自身與道德、律法標準認知世界並規範自身言行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引導孩子養成控制自我“脾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脾氣”能夠引導、告誡孩子什麼樣的事情是被鼓勵的、哪些行為是被明令禁止的,“脾氣”在對孩子的成長教導過程中發揮著無形規矩和“戒尺”的作用。老師的“脾氣”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言行被鼓勵、什麼樣的言行被容許、什麼樣的言行被禁止,老師的“脾氣”是指引孩子學習成長真正的言行準繩。
借用“脾氣”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成長引導
教育是人【老師】點亮人【孩子】成長、為孩子學習成長指引方向的活動,是以自身的言行示範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做榜樣,期待孩子按此樣式“依葫蘆畫瓢”的養成完全屬於自我的行為習慣。因此,老師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就不能對自然表現的“靜如止水”“與世無爭”般的平靜。相反,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脾氣”,告誡孩子老師倡導什麼、容許什麼、禁止什麼,以“脾氣”作為引導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教具。那麼,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使用“脾氣”這個教學工具呢?
1、“脾氣”對事不對人
人是情感、關心型動物,生活中我們時常“觸景生情”,見到某物就想起了某人、某事。但是,作為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當摒棄由物及人的聯想活動,將自己以物待人的“脾氣”強加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的事物產生“脾氣”,比如欣賞美景時就表現出愉悅、喜愛之情;看見因缺水而乾枯的植物心生憐憫之情;路遇需要幫助的人視自己的能力施以援手.....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脾氣”對事不對人,就是老師對所見、所聞之事停留在表達即刻情感體驗而不將自我聯想、引申強加給孩子,對孩子聯想、引申做牽引性引導或者將聯想、引申工作完全交給孩子。
2、做個愛憎分明的老師
生活就會與自然產生聯絡、就會與同伴產生連結,雖說人類分工協作的基礎是互利共贏。但是,同一項事物對不同的人產生的影響卻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影響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進而觸發不同的“脾氣”。比如飢餓的人見到食物就會“欣喜若狂”,而食物對於米糧充沛的人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困頓的人如果能夠得到休息時間就是最欣慰的事情,而對於一個剛剛醒來、精力充沛的孩子來說,讓他去睡覺那就是對他最大的“折磨”......簡單的說“愛憎分明”就是“以物喜”。
3、賞罰分明
人類社會之所以秩序嚴明,其根本就在於社會會對積極有益的行為作出獎賞、對於違背社會道德與律法的行為進行懲罰,藉助的就是人性“趨利避害”的成長特質。老師在對孩子的成長教導過程中,同樣能夠藉助誇大的“脾氣”做到對孩子言行的賞罰分明,對那些表現積極的孩子給予及時的讚揚和鼓勵,“脾氣”就是對成長行為最好的口頭“嘉獎”。
四川俗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教導孩子成才、成人,要求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戒尺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什麼樣的戒尺隨時、隨地都適用,對孩子們的成長引導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呢?答案是“脾氣”。“脾氣”是唯一能夠實現“特事特辦”攜帶方便的戒尺,它如同道路之上的行道線,它在哪裡為駕駛者指引方向。但是,行道線並不妨礙駕駛,而且行道線也是隨著道路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言傳身教和孩子們一起生活,是彼此相互心靈感應!教育需要有溫度、有情感,“脾氣”就是傳遞情感最好的紐帶。教育活動是老師和孩子相互適應對方的脾氣,老師能夠尊重並逐步滿足孩子探索求知的新奇想法,孩子能夠喜歡上老師行為處事的“脾氣”。很多孩子因為喜歡某位老師的“脾氣”而愛上學習,也因變更老師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為教就需要有“脾氣”,讓“脾氣”成為引導孩子們成長進步的戒尺。慷慨激昂的音樂最具感染力,擁有豐富“脾氣”的教學同樣能夠啟用孩子們關於學習的熱情,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引導孩子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適應同伴應對生活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