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瑞楨收藏館
-
2 # 征服者帖木兒
清廷對這種優質貴金屬貨幣“欲禁無由”,於是光緒十三年起開始允許廣東省自鑄銀圓。之後光緒二十二年湖北開鑄銀圓,此後江蘇、山東、直隸、浙江、安徽、奉天、吉林諸省亦次第推行。但各省所鑄銀圓花式各異,成色分量難免參差,此省所用之銀圓,在另省不為民眾所接受,因此在民間不如墨西哥銀圓流通無礙。其時關於標準銀圓重量,有一兩與七錢二分兩種主張。一兩是中國傳統的銀兩重量單位,而七錢二分是墨西哥銀圓的標準重量,也是各省鑄造銀圓的重量(實際重量有少許出入)。晚清各省鑄造的銀圓,正面字樣均為“某某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等字樣,背面為蟠龍紋樣及英文省名和“7 mace and 2 candareens”重量標記,由於蟠龍紋樣,則被華人俗稱為“龍洋”,逐漸,這些尺寸較大的銀元貨幣都被華人統稱為“大洋”。
直到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度支部清理財政處才頒佈《銀幣分量成色章程十條》,決定銀幣主幣標準重量為一兩。但當時各省鑄造的銀幣重量多在七錢至七錢二分,與一兩銀圓互兌不方便,因此對這一規定持觀望態度,未見實行。收藏市場上可見一些一兩銀圓,正面為省名、年份和“大清銀幣”“庫平一兩”,背面鑄有雙龍和“壹兩”、“One Tael”。這種一般是樣幣,很少流通,真品價格高,但目前收藏市場上假貨也不少。
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度支部以“一兩銀幣頗礙通行”為由,又奏請鑄造七錢二分的通用銀圓。標準銀圓既重七錢二分,面值不宜標為“一兩”。因此至宣統二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幣值則例》,規定七錢二分為本位銀幣重量,為一圓。同時還奏定《處置舊銀圓辦法》,稱舊有的各省銀幣,按光緒三十四年各省報告的鑄數,大約有四十餘兆之巨(4000萬枚。實際數字在2.2億到2.75億枚之多),難以收回改鑄,因此制定期限逐漸回收,以成色統一的新幣取代。但是到第二年,即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滅亡了,鑄造全國通用的新銀幣一事也被擱置了三年之久。到民國三年,頒佈《國幣條例》,按照宣統二年的這個幣值則例,於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天津的鑄造銀錢總廠開鑄第一批民國新銀圓,正面是袁世凱頭像,即著名的“袁大頭”銀幣(面值壹圓)。
回覆列表
首先銀元原本來自於國外,當時稱老外為洋夷,所有稱他們的錢為洋錢,其中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著是墨西哥的“鷹洋”,最後就是我們自己的“龍洋”。 而這些錢統稱為“大洋”。
中華民族自1436年起採用銀銅貨幣體制,白銀是當時的主要貨幣。使用的白銀多鑄成錠狀,以重量(兩)為單位。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與西方各國貿易日漸增多,錢幣的流通也開始變得頻繁,而從外國流入的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既銀圓。早期的銀圓大多數是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的西班牙圓,在當時的國內被稱為“本洋”。 後來流通進來的銀圓則是由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有鷹為標記的“鷹洋”。兩者的重量和成色都沒有太大區別。久而久之,銀圓在中國逐漸受所歡迎,開始盛行,間接影響了清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於是清政府在光緒年間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清政府的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