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水烏賊

    喜劇小品最後煽情是正常的,每個小品必然有他的主題,這個主題一般都是積極向上的,小品最後都是對小品進行主題昇華的部分,那種純粹搞笑的小品是缺乏內涵的。但為什麼有的小品大家看完既高興快樂,又深有感觸;而有的小品整體就是為了煽情而小品,這就要看編排的功夫和演員的功底了。趙本山老師的一系列小品,大家看完一遍還想看,這些小品都契合當年的國情民意,表達了老百姓的心聲,諷刺了一些不好的社會想象,這就是寓教於樂,不需要太多的煽情就表現了小品的主題和意義。前幾年沈騰的一系列春晚小品,也都是主題鮮明,把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舞臺上,觀眾看小品的同時也在思考,簡單的幾句臺詞就達到煽情的效果。

    現在我們看有些綜藝節目的小品,有時候大家會感覺小品的煽情部分有點多,而且有些不自然,好像怕觀眾看不懂一樣,硬生生的拔高,讓大家感覺很突兀,這些小品可能是出於節目的需要,劇本成型快、編排時間短,導致小品的整體質量下降。

    總之,大家不討厭煽情,但小品的設計要到位,起承轉合要流暢,煽情更要自然。

  • 2 # 弘玥

    我感覺喜劇小品結為煽情還好,但是不能夠太過於千篇一律。

    如果所有的小品都這樣,那麼便會喪失一個作品所具有的獨特性,與此而言,當所有的小品都變成了這樣,那麼也就喪失小品看點的意義。

  • 3 # 鄭捕頭

    喜劇小品從來不拒絕抒情,自然而然的抒情讓節目昇華,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同時也感染觀眾。但目前這種自然而然的抒情在小品中非常少見,大部分是為了煽情而煽情,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觀眾笑也沒笑痛快,最後還被硬上的價值給噁心了。

    回看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鼻祖《吃麵條》,其中最大的笑點就是觀眾看陳佩斯如何模仿一個人逐漸吃撐的樣子。從現場氣氛來看,臺下觀眾被陳佩斯的模擬表演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後合,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想,這樣的小品有什麼價值嗎?我這樣大笑到底對不對?

    《吃麵條》的小品不要說觀眾含糊,連當時的春晚導演黃一鶴也遲遲下不了決心,在快直播的時候才下決心讓陳佩斯他們登臺,出了問題自己來扛。事實證明,節目成功了,那一屆春晚成功了。

    其後陳佩斯也表演過很多沒有什麼“意義”的小品,比如《胡椒麵》和《警察與小偷》,不過到九十年代他逐漸開始想有所表達,最為典型就是《王爺與郵差》。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作品並不比前面幾個高明,現在人們更願意回望的,還是他那些真正讓人大笑的作品。

    趙本山也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問題。最早他的《相親》是沒有多少情感價值的,基本就為逗大家笑,包括後來的《拜年》和《賣柺》系列,但再到後來例如《捐助》和《同桌的你》等作品,就有點兒想賺取一些觀眾的眼淚。

    在春晚節目的影響之下,地方臺喜劇選秀節目有過之而無不及,《歡樂喜劇人》和《跨界喜劇王》等節目,有時候一臺節目幾乎沒有一個作品不硬想把觀眾弄哭,但成功者非常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沒有幾個。

    比較成功的是喬杉、修睿的《我們》,演從年輕到年老的老兩口,有歡笑也有淚水,令人印象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來看,iPhone6 plus原記憶體16擴容64,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