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壓歲錢,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的壓歲錢被稱為“壓勝錢”,意為用咒詛制服人物鬼怪,因此它不能算是流通貨幣,而是一種用來佩戴賞玩的辟邪的物品。
這種壓歲錢,正面鐫刻的都是類似於“千秋萬歲”、“天下太平”之類的文字,反面雕刻的則是諸如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的圖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幾百年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這過年守歲的風俗各地也大不相同,此時,小朋友還是領不到壓歲錢,但可以在正月初一的早上,第一個喝酒,以表示過年了,長了一歲,表示祝賀,老人一般最後喝,代表喝一次少一歲。
到了唐代,小朋友要拿到壓歲錢只有一個機會,就是他出生後的第三天,整個家族的人都要來慶賀,這個風俗稱為“三日洗兒”,在儀式上,親戚朋友們要給新生兒準備一些銅錢,作為祈福禮物,稱為“洗兒錢”。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後,舉行“三日洗兒”典禮,“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
到了宋代,孩子們就開心了,因為過年有錢拿了。
我們也知道,宋代在經濟上特別發達,貿易極其繁榮,從官府到民間都特別有錢,這有了錢嘛,大人們也想著,是不是該給孩子們發點錢呢?
不過這時候叫隨年錢,壓歲錢的稱法還沒出來。
這大概的意思就是到別人家拜年,別人家根據你的年齡給錢,幾歲就給幾個銅板,比如8歲麼就給8個銅板,年齡越大給的越多,這個錢隨著年齡走,所以叫“隨年錢”。
如果生在宋代的小朋友,論領壓歲錢應該是很幸福的,因為那時一年能領2次壓歲錢,一次是冬至,一次是過年的時候。
在宋神宗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寀的幼童,過年時和父母上街觀燈,結果和父母走散,結果被一夥強人掠走,幸虧王寀大聲呼喊,正好宋神宗的車隊經過,救下了幼童。
皇帝把孩子接到宮裡,詢問得知是名將王韶的幼子,他覺得大過年的,天子腳下發生這檔子事,很不好看,還好這個孩子比較機智,皇帝賞賜了這個孩子很多金犀錢以壓驚,還派人專門送他回家,另外下令把那夥強盜全部砍了頭。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已經正兒八經叫壓歲錢了,這時候的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線串起來的銅錢,“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當然,普通人家發銅錢,如果是大戶人家,那一般就直接上金元寶、銀元寶了,上面刻著各種富貴圖案或者吉利的話。
民國時期,家長們一般就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給孩子,意喻“長命百歲”,如果遇上已經成年的孩子來拜年,則一般用紅紙包上一枚大洋,象徵“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再往後,貨幣紙幣化之後,家長們就拿著新鈔票來給孩子們。
解放後,壓歲錢和民國時期也沒什麼大變化,只不過隨著時代的不同,金額上有不同的變化而已。
筆者作為80後,在80年代,能收到10元紅包那已經是非常大額的壓歲錢了。
進入2000年,基本上家家戶戶過年了都會給孩子發壓歲錢,親戚朋友們見了面也會發,這個根據不同的條件和標準,從幾百到幾千都不定。
最早的壓歲錢,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的壓歲錢被稱為“壓勝錢”,意為用咒詛制服人物鬼怪,因此它不能算是流通貨幣,而是一種用來佩戴賞玩的辟邪的物品。
這種壓歲錢,正面鐫刻的都是類似於“千秋萬歲”、“天下太平”之類的文字,反面雕刻的則是諸如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的圖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幾百年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這過年守歲的風俗各地也大不相同,此時,小朋友還是領不到壓歲錢,但可以在正月初一的早上,第一個喝酒,以表示過年了,長了一歲,表示祝賀,老人一般最後喝,代表喝一次少一歲。
到了唐代,小朋友要拿到壓歲錢只有一個機會,就是他出生後的第三天,整個家族的人都要來慶賀,這個風俗稱為“三日洗兒”,在儀式上,親戚朋友們要給新生兒準備一些銅錢,作為祈福禮物,稱為“洗兒錢”。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後,舉行“三日洗兒”典禮,“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
到了宋代,孩子們就開心了,因為過年有錢拿了。
我們也知道,宋代在經濟上特別發達,貿易極其繁榮,從官府到民間都特別有錢,這有了錢嘛,大人們也想著,是不是該給孩子們發點錢呢?
不過這時候叫隨年錢,壓歲錢的稱法還沒出來。
這大概的意思就是到別人家拜年,別人家根據你的年齡給錢,幾歲就給幾個銅板,比如8歲麼就給8個銅板,年齡越大給的越多,這個錢隨著年齡走,所以叫“隨年錢”。
如果生在宋代的小朋友,論領壓歲錢應該是很幸福的,因為那時一年能領2次壓歲錢,一次是冬至,一次是過年的時候。
在宋神宗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寀的幼童,過年時和父母上街觀燈,結果和父母走散,結果被一夥強人掠走,幸虧王寀大聲呼喊,正好宋神宗的車隊經過,救下了幼童。
皇帝把孩子接到宮裡,詢問得知是名將王韶的幼子,他覺得大過年的,天子腳下發生這檔子事,很不好看,還好這個孩子比較機智,皇帝賞賜了這個孩子很多金犀錢以壓驚,還派人專門送他回家,另外下令把那夥強盜全部砍了頭。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已經正兒八經叫壓歲錢了,這時候的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線串起來的銅錢,“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當然,普通人家發銅錢,如果是大戶人家,那一般就直接上金元寶、銀元寶了,上面刻著各種富貴圖案或者吉利的話。
民國時期,家長們一般就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給孩子,意喻“長命百歲”,如果遇上已經成年的孩子來拜年,則一般用紅紙包上一枚大洋,象徵“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再往後,貨幣紙幣化之後,家長們就拿著新鈔票來給孩子們。
解放後,壓歲錢和民國時期也沒什麼大變化,只不過隨著時代的不同,金額上有不同的變化而已。
筆者作為80後,在80年代,能收到10元紅包那已經是非常大額的壓歲錢了。
進入2000年,基本上家家戶戶過年了都會給孩子發壓歲錢,親戚朋友們見了面也會發,這個根據不同的條件和標準,從幾百到幾千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