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深度揭祕

    裡面的胡宗憲都分析過,改稻為桑看起來美,但實際上是給他的轄區埋炸彈。田地是農民的生命所繫,你現在拿一筆錢都給買了,無論那筆錢公道不公道,他們的生計都斷掉了,那就是明朝版的羊吃人,這才是那些農民不願意賣田的原因。而你如果不大量兼併民田,光靠勸告想讓農民用生計賭朝廷願意在最後老實收蠶絲,顯然不現實,朝廷也真美沒這信用。所以是死結。

    其實還有個更深的問題我從來沒看見有人提過,改稻為桑最初是張居正在御前會議上說為了出海通商,應當給東南增派軍餉,肅清倭寇,打通商路,然後被嚴嵩截過話頭說出口絲綢獲利極大,結果嘉靖居然直接略過了張居正的話,跟嚴嵩開始盤算怎麼準備更多絲綢好出口賺錢,然後議出來的事情張居正:我剛剛說的話你到底有沒有聽啊!倭寇肆虐啊!海路不暢啊!東南軍隊不足兩萬啊!後面你還能看到明軍連飯都幾乎吃不上啊!出口獲利你妹啊!多產絲綢你妹啊!增設織機你妹啊!改稻為桑你妹啊!

    朝廷虧空是嘉靖造成的?不見得吧,不是明朝整個政治體系和社會結構造成的嗎,士紳免稅,同時還佔有大量田產,官員出身士紳階級,自然而然維護士紳階級的利益,導致擁有著最多收入的人群不用交稅,反而是沒啥收入的小農家庭被攤派大量賦稅,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然而朝廷一年稅收卻只有兩百萬兩,皇帝不管想做什麼,都被財政縛住了手腳,嘉靖權術夠厲害,才能分化群臣,任用心腹另尋財源,萬曆沒這個本事,被逼無奈只能以不上朝的形式來向百官抗議。

  • 2 # 星空之下

    一劇道出大明為何要亡。

    明朝皇帝個個聰明,卻是任性、自以為是、出了事就要推卸責任、缺少規矩管教、在一片“聖明不過主子”聲中成長的熊孩子。雖有個別明白懂事,卻天不假壽。

    大明的爛在了根子。

  • 3 # pegasus1

    難不難懂?如果說看懂,頻繁出現的關於明朝各種問答應該少一多半。如果說沒看懂,問這部戲的問題又太少了。這部戲和《萬曆十五年》一樣,就是揭開繁榮的面紗,讓你看看盛世危情的。只要不是先入為主,不是以市場,以GDP為絕對標準看待歷史,這部戲的主題相當簡單。

  • 4 # 麻手火丁

    還行,自認為拍的最好的一部歷史劇。

    人物形象很豐滿,語言和眼神動作環環相扣,畢竟都是老戲骨,就連田縣丞這樣的小角色都讓我們挑不出毛病。

    選擇角色很優質。

  • 5 # 小布蚊

    這個劇不難看懂,主要圍繞皇權和相權,主要是內閣之間權利鬥爭博弈,雖然劇中看似有幾股勢力,比如,司禮監,嚴嵩一黨,以裕王為首的改革派,等等,本質大體上分為兩派勢力,一派以維護皇權利益一派,比如司禮監和嚴嵩,一派以裕王為首的改革派,主要內閣派。本劇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圍繞倒嚴,從上至下、從裡到外,從朝廷到地方官府,到處充斥著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血雨腥風。而嚴嵩一黨和司禮監一樣幕後代表皇帝,為皇帝辦事的,看似是倒嚴,其最終目的想削弱皇權過於集中,過於貪腐,已經凌駕於國家和人民生死之上,而內閣派,就想通過打擊嚴黨,擴大上層士族權力,牽制過於膨脹的毫無節制的皇權,維護皇權和相權的平衡。

  • 6 # 透明小溪看歷史

    看了以後,裡面臺詞讓人罷欲不能,比如舉幾例子:

    胡宗憲:聖人的書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做事的。

    呂芳:文官們說的是“做官要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

    鄭泌昌:文官的衣服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樣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

    總結:這部劇看了以後,其實也有暗諭現代……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欣賞。

  • 7 # FA良

    還不錯的歷史劇,老戲骨的演繹也很到位。比較真實的還原的嘉靖年間兩個黨派的爭鬥,以及嘉靖在當中如何利用黨掙讓他們去做事。感受倒是沒什麼特別的,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哪怕不上朝依然可以牢牢掌握著大臣的命運,當中的人物也沒有所謂的黑白之分,真正的黑即是白,白即是黑,不過倪大紅的嚴嵩很出彩,看似老態龍鍾其實是老奸巨猾,這劇當時被埋沒了,現在翻出來看看很有感覺,可以看下

  • 8 # 上馬擊狂胡

    不難看懂。一些老戲骨的傾情演出使得劇情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劇中不但體現了貪與廉,公與私的對決,更突出了皇權與相權(即內閣)的鬥爭及相輔相成。對中國古代的政治運作體制也作了一些探究。

  • 9 # 手機使用者14917318027

    懂歷史,瞭解歷史背景,不難懂。看不懂的,不是細節看不懂,而是沒有放在當時歷史的大框架下去理解劇情。無奈的是,我每次說這電視劇不難懂,很多沒看懂或者半懂不懂的人就來說我沒看懂。唉

  • 10 # 圍城150307581

    沒有吧,電視劇主題是表示社會問題的根源是背後不受限制的皇權而不是所謂的奸臣當道,整部劇重點突出的都是海瑞和嘉靖的衝突。只是這種題材劇和以前海瑞罵皇帝戲劇一樣容易讓人與目前的政治現實相聯絡,不被政府所容,禁播了一段時間,故讓一般人產生一種高深感。

  • 11 # 毛坐忘

    張黎的《大明王朝1566》。1:我喜歡看歷史書,多少興衰事,都付笑談中。2:我喜歡看歷史劇,這部電視劇,在我心目中排第二,第一是《走向共和》。3:看歷史,你就知道,再大的人物,也是有血有淚的人,他也是餓了吃,困了睡,他也有我們普通人的煩惱,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正好他在,他做了自己應該做的而已。4:網上雲:錦衣衛老七和齊大柱一言不合就脫衣,晾出胸大肌,看的小女子的心臟,撲通撲通的,這是要搞健美先生嗎?5:一群老戲骨,互相飆戲,看著大呼過癮。6:倪大紅的嚴嵩,詮釋了什麼叫大奸似忠。7:陳寶國的嘉靖,就是個重度神經病人,感覺粉抽多的既視感。8:華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族類,沒有之一,你看看中國頂尖人才的官場鬥法,你就會知道了,那真是黨同伐異,殺人於無形,就這點聰明才智都用於內耗了。9:中國智謀的最高境界,臉上風平浪靜,心中五海波濤。《大明王朝1566》《紙牌屋》和此劇比,差著20個《權力的遊戲》。

  • 12 # 逆流時代

    前段時間熱播的《聲臨其境》中,王勁松老師配了《大明王朝1566》的海瑞,他是這樣評價這部電視劇的:

    我之所以選它,一個是它的重量,是豆瓣評分第一的電視劇,這個戲是我生命當中最重的一部,迄今為止我覺得。你看的很重的東西,你不敢輕易去觸碰它。你觸碰它你會,你會受傷,你會很疼。

    這樣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且先看一下這部劇的配置。這部電視劇由著名編劇劉和平執筆(代表作《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由著名歷史劇導演張黎執導(代表作《走向共和》、《少帥》、《雍正王朝》)。這兩位擅長曆史劇的男人通力合作,更集結了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王慶祥等一大批老戲骨,為我們奉獻了一場關於權謀的影視饕餮盛宴,打造出了一部歷史正劇的巔峰之作。

    明朝嘉靖年間,皇帝避居西苑,一意煉道修玄,卻能牢牢的把握住大明王朝的各項大權。而具體的權力則掌握在以嚴嵩為首的內閣和以呂芳為首的司禮監手中,以裕王為首的清流一直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只是作為對嚴嵩的一種制約。但是在裕王的第一個兒子(嘉靖的第一個孫子)出生之後,朝野微妙的政治平衡開始被打破,天平開始偏向裕王黨。

    嚴嵩集團為了進一步搜刮民脂民膏,決意在浙江推行“改稻為桑”的基本國策,而嘉靖皇帝為了更多的賦稅,批准了這項政策。而清流黨則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也看到了嚴嵩一黨的野心所在,決意拉攏嚴嵩的學生浙直總督胡宗憲。而嚴嵩一黨又增加了絲綢的訂單量,一場鬥爭由“改稻為桑”燒起,從浙江一省燒到了朝堂之上。

    這部劇為什麼好?我想最主要的就是這部劇真正把朝堂寫清楚了,把那些帝王將相寫清楚了。這部劇站在了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些人物,,而不僅僅是在這部電視劇中看。對於這些真真假假的人物,這部劇不僅僅做到了同情和理解,還做到了批判,這才是這部劇真正的亮點所在。先來看看那個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

    再來看嚴嵩,所有的人都知道裕王是將來的皇帝,嚴嵩自然也知道,那麼嚴嵩為什麼還要和裕王對著幹呢?那是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自己會死的更早,而殺死自己的則是嘉靖皇帝。

    因為嘉靖皇帝要做許多事情,但是嘉靖不能自己來做,而做的人則是嚴嵩。就像楊繼盛和沈煉必須要死,但嘉靖自己卻不能擔罵名,所以讓嚴嵩來殺。

    嚴嵩是這樣的壞人,那麼他的主要對手清流們就真的好嗎?

    為了鬥倒嚴嵩,張居正對裕王冠冕堂皇的表示:“不如就讓浙江徹底亂了,就當是我大明朝身上爛了一塊肉。”如此清流,到底是為了百姓,還是為了權力?嚴嵩倒臺後,徐階升任首輔,而他的家人卻參與了圈地活動,徐階和嚴嵩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

    這就是這部劇偉大的地方,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人的真面目。但是這部劇並沒有試圖去否認人性的光輝之處。它同樣塑造了一個直臣海瑞,讓一切的邪惡在他的面前煙消雲散,讓我們相信世界上還有一種力量在激勵我們前行。

    最後是一段嘉靖和海瑞的終極對話:

    嘉靖接著說:“天下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就憑你,讀了一些高頭講章,學了你家鄉人丘浚一些理學講義,就來妄談天下大事,指點江山社稷。你豈止這個比方不恰當?在奏疏裡妄談堯舜禹湯,妄談漢文帝漢宣帝漢光武,還妄談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朕問你,既然為君的是山,你說的這些聖君賢主,哪座山還在?”海瑞回曰“都在,在人心裡,在史冊裡。”

    以上。

  • 13 # kenny1

    看一個人看沒看懂《大明王朝1566》,只需要問一個問題——嘉靖和海瑞,誰對?

    有這麼幾種看法,由淺入深:

    1.海瑞是對的,嘉靖是錯的。這是看別的電視劇看習慣了,覺得有一個大反派和一個大正派(前些日子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也不能免俗,在人物塑造上還是臉譜化了),嘉靖就是呼吸都是錯的反派,海瑞就是正義使者。

    2.嘉靖才是真正幹事的人,海瑞就會嘴炮。這是又看了點什麼“翻案”文章之後的級別,他們注意到了嘉靖在修道之外的能力和手段,除此之外沒了。

    3.嘉靖也幹事,海瑞也幹事,但是大家都在幹事,就你海瑞上疏進諫,海瑞這是不顧大局。

    4.海瑞的所謂“不顧大局”,其實是看到了比所謂“大局”更重要的東西,看到了大明的破局之處在嘉靖身上,如果嘉靖繼續“一君獨治”,明朝依然會沿著原有的軌跡繼續下滑。

    5.海瑞看到了這一切,但是他提出的解決方案——“躬行儉約,君臣共治”雖然可以暫時起到政治清明的效果,但是同樣無法改變大明繼續下滑的格局。因為在古代王朝的制度下,不可能有真正約束君主的權力存在,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君臣共治”,只有一君獨治和吃相好看一點的一君獨治。非但海瑞解決不了,再來一百個、一千個海瑞也解決不了。

    《大明王朝1566》的好看之處就在於,它是一顆洋蔥。雖然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味道,但是要想看透箇中三昧,必須剝到最深處才行。

  • 14 # 楊角風發作

    不難看懂,只要跟著我楊角風一起來解讀大明王朝1566,就能理解了:

    附上最新的一期解讀:

    御前財政會議,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把去年的爛賬報了,一個是把今年的財政開支定了。

    在此期間同時嚴黨和清流又展開了一番明爭暗鬥的較量,終於嘉靖帝坐不住了……

    (因為引用原文太多對話,對文章權重有影響,後面的截圖圖片將透過文字處理,增加部分對話。)

    一、幕後的嘉靖帝(一):

    財政會議一開始,嘉靖帝是一直沒有露面的,不僅不露面,連眼睛都不帶睜一下的,我們看嚴世藩跟清流的較量。

    直到聽說戶部不肯簽字時,終於睜開了眼,開始默默地聽著,因為以徐階為首的清流一派不肯簽字,嚴世藩故作聰明地給他們扣帽子:

    “你們戶部到底要幹什麼?”

    呂芳聽了一愣,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他們不會同舟共濟的,嚴閣老只是烤火,暗中叫好。高拱不愧是老江湖,巧妙地躲過這次攻擊,同時又狠狠地反擊一下,站到了道德制高點:

    “戶部,是大明的戶部,不是我們的戶部!”

    高拱感覺還不過癮,再加上一句:

    “而不是什麼你的吏部,工部!”

    聽到這幾個人一直在扯皮,整個會議陷入了無休止的人身攻擊當中,嚴閣老繼續烤火,司禮監的太監們都不耐煩地左晃右晃……

    嘉靖帝顯然是聽煩了,起身上了次廁所,當聽到高拱說戶部這個差事幹不了了,顯然是生氣了,重重地關上了馬桶蓋。

    這一摔,善於揣摩聖意的嚴閣老立馬明白嘉靖帝是不耐煩了,馬上制止了嚴世藩的攻擊,要求回到正題上去。

    二、幕後的嘉靖帝(二):

    面對嚴嵩的呵斥,嚴世藩嬌羞地喊了一聲爹,嚴閣老立馬制止他:

    這下子,嘉靖帝高興了,輕輕地關上了廁所門。

    隨後嚴嵩一看大家都不吵了,轉過來關切的問高拱有什麼困難,沒等說完,呂芳馬上再次強調會議紀律,不要東扯西扯,議事就是議事,別動不動就提罷官。

    再然後就是詳細的對賬了,司禮監不停地打圓場,不管說什麼,他都說是有這麼回事,隨後告訴大家這筆錢都是宮裡花了:

    這個賬算的,隻字不提借船的租金,而且這個船能還回來嗎?我看夠嗆,因為隨後嚴世藩還說海上運輸木料,大船都翻了好幾艘……暗示,這十艘船是還不了了……

    只是這句話深得嘉靖帝心,一看有人買賬了,嘉靖帝迫不及待地敲響了銅罄,這個紅算是批了。

    隨後就是工部的虧空,這個工部的虧空主要在宮裡修宮殿上,只是超支這麼多,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嘉靖帝並不考慮這些問題,他考慮的是誰給這筆賬買單?

    這裡插入一段許多集後的劇情,嘉靖帝面對胡宗憲進京時,曾經對呂芳講過,東南不能沒胡宗憲,而收成這裡國庫拿七成,嚴嵩拿三成,他也是認的,再多一成,他也能忍,再多了,就得除掉嚴嵩了。

    這裡專門提到浙江的新安江修河堤花了多少錢,這是重點要記下來,後來嘉靖帝見胡宗憲的時候,就專門提到了花了這麼多錢怎麼還是決堤了?由此可見,嘉靖帝一直在默默聽著報賬,而且全記下來了。

    三、幕前的嘉靖帝(一):

    隨著清流的不斷進攻,嚴世藩有點招架不住,一個勁地把花錢的事往嘉靖帝頭上推:

    最後呂芳又出來打了圓場,建議讓戶部簽字……

    ……後面這段上一期講過了,前面的是上一期漏掉的,現在轉到嘉靖帝出場……

    因為張居正算賬算得非常清楚,每一筆花銷都是正當的,只是嚴世藩還是揪住給不給皇上修宮殿的事不放。嚴世藩根本就沒明白嘉靖帝到底想要什麼,他想的不過是自己這邊錢不要少便可,其他的,並不怎麼在乎。

    前面爛賬報了,反正朕一句話都沒說,以後出了問題,拿你們試問!

    等嚴世藩拿周雲逸的後臺攻擊清流,清流拿生活作風問題攻擊嚴世藩,嘉靖帝實在坐不住了,該出來透透氣了……

    為什麼嘉靖帝明知道嚴世藩等人是什麼貨色,仍然要重用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裡面,不管長江水清,還是黃河水濁,只要能灌溉,都是好水。有點類似於白貓黑貓理論,先不說這個理論到底正確與否,最起碼在統治者看來,能抓來老鼠的,自然就是好貓,至於透過什麼手段來抓,這我管不著。

    四、幕前的嘉靖帝(二):

    嘉靖帝還是一下子就抓到了重點,由此可見,他根本就不關心銀子夠不夠的事,他更關心的是誰在搗亂,誰在挑戰自己的權威:

    嘉靖帝一出馬,等於罵了呂芳和嚴嵩,你們這倆廢物,還得等朕出馬收拾爛攤子,來,嚴嵩,你說到底誰是奸臣?

    嚴嵩心裡罵死嚴世藩了,這個笨蛋兒子,招惹誰不好,把這位爺招惹出來了,我該怎麼回答?

    面對嘉靖帝的逼問,嚴嵩還是慫了,不敢繼續發難:

    嘉靖帝要的是錢,只要清流們能簽字他就能走完流程,至於打擊清流的事,那是你們嚴黨要乾的事,跟朕無關!

    這個嚴嵩的回答,滴水不漏,賬都走的明賬,這話也就說給清流們聽聽,嘉靖帝一百個不信,因為後面他自己都說過嚴嵩拿三,國庫拿七。

    回頭再教育一番嚴世藩,沒事多像你爹學學,別沒事逮到人咬著不放。可惜不知天高地厚地嚴世藩還拿張居正跟周雲逸說的話如出一轍來抨擊清流,嘉靖帝不耐煩了……

    等於是嚴世藩這個笨蛋,逼著嘉靖帝給周雲逸恢復名分:

    五、幕前的嘉靖帝(三):關於馮保打死周雲逸的事,我們前面幾期詳細分析過,這就是帝王之術,反正朕沒叫打死他,都是你們這些太監擅自揣摩的。

    揣摩錯了,殺了你;揣摩對了,你幹了,那是朕聖明;揣摩對了,你幹了,事後朕反悔了,那是你愚蠢!

    嚴世藩一看自己的攻擊武器沒了,一下子也慫了,馬上要回家消除自己的汙點,讓第九房姨太太回孃家。

    前面說了好多遍,嘉靖帝的重點根本不在這裡,只要能給朕弄來錢,你就算娶十八房姨太太,朕也不管,總之一句話,你們都是忠臣,都給朕撈錢去!

    大家都成了忠臣,誰是奸臣呢?

    馮保啊!

    這個鍋最後得司禮監的人背了,剛才一群人還恨馮保恨得剛剛的幾個太監,都露出了兔死狐悲的神情……

    只是呂芳是何許高人,做髒活,自然得髒著來,明著把馮保幹了,事後嘉靖帝又後悔了,他怎麼辦?

    呂芳才不傻呢,面對嘉靖帝的提問,明知道是馮保掌的刑,也只能裝糊塗:

    回頭,呂芳就把馮保的東廠提督撤了,弄到裕王府當了皇孫的大伴,也算是埋了一顆冷種子。

    所有的事都安排妥當了,現在該說說怎麼給朕弄錢了吧?

    增加國庫銀兩,就兩個方法,開源節流,節流是沒希望了,張居正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花錢的法呢,還是嚴閣老厲害,提出了一個“改稻為桑”的國策,嘉靖帝竟然同意了。

    豈不知,這一千多萬兩到底有多少能進國庫?

    那麼這個“改稻為桑”的國策,為什麼裕王等人都反對呢?嘉靖帝為什麼又同意推行呢?嚴嵩等人心裡到底打的什麼算盤?我們下期再講!

  • 15 # 淨月暖陽

    難懂嗎?

    這部劇,對不太瞭解這段歷史的人,並不難懂,跟著劇情走就是了,難懂一點的,也就是嘉靖皇帝沒事要讓內閣大臣們寫“青詞”,還表揚嚴嵩青詞寫得好,並多次出現這個情節。青詞是什麼,暗喻了什麼,可能有點不懂。

    其它情節,跟著劇情走,沒有太晦澀的情節,相互間利益糾纏,交待的都很清楚,沒什麼難懂的。對於對歷史不太喜歡的人,劇中一大群演技高超的老戲骨精彩的演技,也足以吸引粉絲捧場了。只是劇中人物,可能為大家最熟知的,只有李時珍了。哈哈……

    反而,對於明史有些瞭解,卻知之不深的人,可是真的會覺得有些難懂。所有出場人物,幾乎都是大名鼎鼎。除了嘉靖皇帝外,嚴嵩、嚴世藩父子,徐階、高拱、張居正三界首輔齊聚一堂,司禮監呂芳等一干太監鬥法,馮保給小萬曆當大伴。胡宗憲、戚繼光抗倭,救災引發貪腐案。還有楊金水是否真有其人等等。再加上一個不知輕重的海瑞,後面左右過一段歷史的裕王妃……這裡面,皇權、內閣、裕王、司禮監幾方纏鬥,場面如此宏大,每個場景,每個人物,每個事件,每句臺詞都睜大了眼去看,去體會其中的機鋒,去查查明史。這麼看,當然難懂啦!

    不多寫了,自己去看劇吧!

  • 16 # 鑫銳緊韌體

    我覺得這部劇很難看懂。至少就我看過的各種各樣古今中外的電視劇電影裡面,這部劇最難懂。 看了以上答主的回答,給自己彌補了很多,受益匪淺。但也有的地方我不太同意,所以自己開一個回答。 先總結一下: 《大明王朝1566》一共四十六集。 全劇的一個核心,是討論制度與人性。 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從1集到32集,是嚴黨與清流的殊死對決。 第二部分從33集到46集,是皇權與民權的激烈拉鋸。 四件大事綴連劇情,分別是“改稻為桑”、“織造局買田”、“六必居題詞”、“海瑞上疏”。前兩件事組成第一部分,後兩件事組成第二部分。 兩個主角,嘉靖與海瑞,站在兩個端點。其餘所有政治人物,都夾在嘉靖與海瑞中間。嘉靖中心,可以稱作廟堂之高;海瑞中心,可以稱作江湖之遠。 第一部分裡,他們相繼出場,都發揮著扭轉整個事件的作用,可是對於嚴黨和清流,他們都是客觀一方。 第二部分裡,他們開始決鬥,從一開始透過中間的內閣、司禮監接觸,到最後終於正面對決,他們都是主觀一方。 由此開來,連線萬方。 再先說幾個我覺得很有必要的點。 首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歷史架空劇,如果對嘉靖一朝的歷史有所瞭解的話自然更有利於看這部劇,因為裡面的大部分人物性格基本是屬實的,至少符合一般歷史愛好者心目中他們的形象。但同時要明確一點,就是這部劇不是講歷史的,改稻為桑就是子虛烏有之事,所以不要把這部劇和歷史對照,這樣做一定會陷入誤區。 其次,這部劇裡,以嘉靖為中心軸的廟堂之高可以大致分成三個派系,嚴黨、清流和司禮監。但這只是為了方便梳理劇情,千萬不要把派系咬死,因為在看過幾遍之後,會發現三個派系分得實在過於草率,而且他們之間互有攻伐,互為盟友,互為政敵,各個派系內部的人也絕對不是一條心。比如: 1、司禮監內陳洪久有異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 2、徐高張不是鐵板一塊,非得湊到一起說都不如說徐趙張,高拱跟徐階、張居正一直都有間隙。而在劇情末期也可以察覺到,張居正比起徐階,更靠近裕王。 3、嚴嵩固然是嚴黨領袖,而且他貪汙腐敗,也縱容手下貪汙腐敗。但是,他和嚴世蕃雖為父子,卻絕非父子同體。嚴世蕃有很多事都是瞞著嚴嵩乾的,如果不是這樣,嚴黨也倒不了。 3、裕王的政治立場是堅決抵制嚴黨、與司禮監保持距離、靠近清流。請注意,裕王絕不是清流一黨。換句話說,清流可以叫清流,而絕不是裕王黨,因為根本就沒有裕王黨。裕王的政治夥伴只有一個人,就是李王妃。 4、嘉靖本人,固然不屬於任何一黨。但所有人都是嘉靖黨。他們都會從各自出發不遺餘力的向嘉靖帝效忠,他們所有人的出發點都必須也只能是為了皇帝,誰也不能給皇帝抹黑,讓皇帝生氣。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海瑞。但海瑞也不是不為了皇帝,而是為皇帝,但更為百姓,也為江山社稷。 以上四點已經夠亂了,這些還沒算上以海瑞為中心軸的江湖之遠。而且落到實在劇情上,更要“因地制宜”。 最後, 歸納海瑞的政治態度,一句話: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歸納嘉靖的政治態度,也是一句話足矣:雲在青天水在瓶。 這部劇真心非常複雜,每一個點想要講清楚都很囉嗦。我們只舉一個例子。 周雲逸。 周雲逸事件是第一集的背景劇情,大概就是嘉靖三十九年的年末一個臘月沒下雪,而這一年由於給朝廷修宮殿加上嚴黨貪墨,國家造成了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裕王和清流官員認為這是倒嚴的好機會,於是將嘉靖三十九年的各項財政開支告訴了周雲逸,讓他以欽天監官員的身份上表朝廷,表明一個臘月不下雪是天象示警。 但是嘉靖帝非常生氣,他認為這是底下人對自己皇權的挑戰和質疑,嘉靖震怒之下,司禮監以皇帝意志馬首是瞻,仗打周雲逸,馮保行刑,結果把周雲逸打死了。為此,裕王和徐高張都深感戰慄,在周雲逸之前,就有楊繼盛和沈煉因彈劾嚴黨反遭身死。 但是徐高張依然決定,不給嚴世蕃自己工部壓在兵部的內閣票簽字,並在正月十五的御前會議上從這一年的虧空下手對嚴黨發難。這在周雲逸已經因上書虧空身死的政治前提下非常冒險。 所以裕王會那麼擔憂,他不只是憂心李王妃難產,他更擔心與此同時的御前會議上的徐高張。 而嚴黨也只如他們擔憂的,嚴嵩在清流們還未發難之時,就說 “湊巧,去年臘月又沒下雪,有的人就藉著這個誹謗朝廷。” “這場雪,是皇帝敬下來的。” 嚴世蕃說高拱: “算來算去算到皇帝頭上” “我看你(高拱),不光是你(看向張居正),還有一些人(暗指徐階)就是去年臘月二十九周雲逸誹謗朝廷的後臺” 周雲逸事件,是裕王及清流對嚴黨發起的一次衝擊,是御前會議之前的頭陣,以及其慘烈的結尾告終,而且給之後的真正發難戰役帶來了一層陰影。以至於幾乎人人都擔心會不會御前會議一開炮,嚴黨沒怎麼樣,高拱張居正先倒黴了。而徐階在後來跟裕王對話時說: “皇帝還是聖明的,不至於會出現那樣的後果” 所謂“那樣的後果”,就是指從周雲逸事件連追過來的反發難。 所以你看,為什麼第一集開頭交代清楚以後,在御前議事時會反覆出現周雲逸的黑白畫面。周雲逸被打死,表明了嘉靖此時的態度,嚴黨洞悉了這個態度,在整個御前會議始終佔據上風,司禮監因勢利導,自然站在嚴黨一邊。 一個周雲逸,面上劇情才三分,剩下那七分,全在劇情裡面藏著。第一遍看,絕對看不懂。原因很簡單,“嚴黨事事攀扯皇帝保證自己不倒”這一層是趙貞吉直到23集才明白說破的。我們第一次看這部劇,是根本領會不到這一層的。 在周雲逸這個故事裡,以上還僅僅是一個層面。還有其他層面,透過周雲逸事件前後的劇情,還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尋一下。 第一,周雲逸事件如此嚴重,可為什麼李王妃生子,徐高張就平安了? 在嚴黨這個大陣營面前,裕王跟徐高張都是一夥的。也等於說徐高張都是裕王的人。而倒嚴總也不倒,因為嘉靖不倒嚴,反而倒倒嚴的人。當時的情況莫說徐高張,就是裕王都有因周雲逸一事被牽連的可能,結合後面的劇情我們可以看出來,嚴黨覆滅前夕,在嘉靖態度沒有明確之前,裕王都認為嘉靖這次還是要處理自己處理徐高張而不是處理嚴黨,裕王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 但這個第一個皇孫的降生,在此刻讓裕王的地位大大穩固了。嘉靖非常高興,“棗栗子”更堅定表明了立裕王為儲的態度,平常都不願意見兒子的嘉靖為了看孫子親自跑到裕王府裡來,所以裕王和李王妃要“磕謝天恩”。但就像上一段說得,即使如此,裕王在倒嚴的過程中都是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 我們開上帝視角可能會覺得他完全不必,因為他作為劇中嘉靖惟一的兒子,生了嘉靖惟一的孫子,嘉靖只有這一個繼承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了嚴黨把兒子幹了。而且劇中兩大陣營的首領:嚴嵩和呂芳都早早的就看透這一點了,所以嚴嵩問嚴世蕃: 你想想裕王是誰的兒子? 而呂芳派馮保去裕王府時說: 如果真有裕王入住大內的那一天,乾爹這條老命還得靠你。 不過如果真有那一天,裕王在這之前,一定也只能老老實實謹慎小心,生了皇孫的平安,也只能給他,給他身邊的大臣們暫時的平安。而原因也在嚴嵩和呂芳的話裡: 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 在我大明朝只有一顆太陽,能照著兩京一十三省,那便是皇上。 只要嘉靖還活著,天下有十分,十分就都在他手裡。天下有一百分,一百分就都在他手裡。一點都不會分給任何人。 第二,為什麼嚴世蕃說高拱、張居正是周雲逸的後臺,而嚴嵩說,內閣裡沒有周雲逸的後臺? 嚴世蕃說得話上面已經解釋過了,這是攻擊他的政敵們最有力的手段,逼得張居正大驚失色,高拱無話可說,徐階回頭看嘉靖。 那時候的鏡頭給的很亂,除了以上的幾個人,還有嚴嵩。嚴世蕃大義凜然的說他們是後臺的時候,嚴嵩一直老神在在坐在那就好像什麼都聽不見一樣;嚴世蕃大喝一聲:怎麼樣,敢做不敢認?嚴嵩回過頭,看了徐高張他們一眼。 然後嘉靖就走出來了。 大家看,周雲逸這件事多厲害,剛才他們那麼爭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嘉靖翻摺子上廁所打坐一點不在意,一提周雲逸,撩開簾子就走出來了。 那麼既然嘉靖這麼在乎這個事,嚴嵩為何不依著嚴世蕃的口徑,藉著周雲逸的事打他徐高張一耙,反而在嘉靖問的時候就以“朝廷無私賬”開脫清流;而且在父子與嘉靖單獨會面時,仍舊說內閣裡沒有周雲逸的後臺? 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一點裡面說得,面對嚴嵩的時候,徐高張背後是裕王。嚴世蕃已經點名說內閣裡高拱張居正是後臺了,可礙著徐階的地位,徐階也確實沒直接開炮,他沒點徐階。那既然打高拱、張居正,打不打徐階?如果連著徐階一起打,那麼打不打裕王?嚴嵩絕不可能去打裕王,他連徐階都不會去打。 其二是嘉靖為什麼會保嚴嵩?因為嚴嵩是唯一一個既能無條件滿足嘉靖、又能震懾住絕大多數滿朝文武同時還能任用一些賢臣真正做事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遮風擋雨,那就是他嚴嵩。這一點上,無論嚴世蕃羅龍文鄢懋卿、無論呂芳陳洪黃錦、無論徐階高拱張居正、無論胡宗憲趙貞吉、無論海瑞,他們都做不到。 這裡必須說明白,我們不是討論我們覺得以上的人誰更好,而是誰更符合嘉靖心目中的好,在這一點上,劇中的嚴嵩,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他能為嘉靖最好服務。 但這三條裡有一點,那就是嘉靖容許嚴嵩殺人、罷人的前提,是他要為嘉靖服務。 嘉靖對嚴世蕃針對高拱等人那番話的態度非常明確: 如出一轍,也沒有什麼不好。 所以在嚴嵩,他明白嘉靖不會因此遷怒於徐高張,更不會因此遷怒於裕王。所以他也只能靜觀其變。這一點,是在他和嚴世蕃單獨與皇帝在一起時沒有出手的原因。 其三就是,嘉靖非常清楚,朝廷離不開嚴嵩,也離不開牽制嚴嵩的徐階等人。嚴嵩不是賢臣,嘉靖更清楚,但在嘉靖能控制住嚴黨,不讓嚴黨毀了大明王朝、威脅自己統治的前提之下,他絕不會倒嚴;可他也不會讓嚴黨一直坐大,所以不倒嚴的情況下,只有清流不針對嘉靖自己,清流就更絕不會倒。 而以上的事情,嚴嵩是非常明白的。他非常明白嘉靖到底怎麼想,到底怎麼看待自己,他絕不會在沒把握的時候出手。他只能等待,等待清流們觸怒皇帝。這就是嚴嵩一開始竟然開脫清流“洩露開支”的原因。 這個問題囉嗦了點,但這裡將嘉靖與嚴嵩的關係基本說明了,而且這個關係,一直維持到“織造局買田”事件爆發。之所以“織造局買田”改變了他們的關係,是因為那個時候嘉靖發現,嚴嵩已經控制不住嚴黨了。 第三,司禮監老祖宗的態度。 很多人看這部劇總在糾結司禮監到底是個什麼群體,他們的態度到底靠向誰?就說周雲逸事件裡的呂芳吧,呂芳的態度就非常曖昧。他對周雲逸固然持反對態度,但是又認為馮保打死他不對;正是他在內閣會議上明顯附議嚴黨的態度,使清流們的攻擊全部落空,可是他隨後透過裕王又一點點靠近裕王。 其實這個問題最好回答。楊金水說得很明白: 你們地方官可以這山望著那山高,我不行。我頭上只有一片雲,這片雲在宮裡。 這句話適用於劇中所有公公,公公們在嘉靖年間之所以扮演了不同角色,是由於他們個人性格和能力導致。但是,他們的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忠於皇帝一個人,皇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皇上想怎樣,就要怎樣;皇上的態度,就是他們的態度。只要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只要隱瞞了皇帝,就是錯的。 楊金水的雲是呂芳,呂芳的雲,自然就是皇上。其他人大不了辭官回鄉,公公們卻沒有退路。他們必須保持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呂芳有呂芳的忠誠,陳洪有陳洪的忠誠,黃錦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這個態度,適用全劇。 關於周雲逸事件,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但說實在的,周雲逸這個事在整部劇裡也就是個三等事件(改稻為桑是一等、御前會議是二等)。可是這樣一個三等事件,當我們細細拼讀與這有關的所有臺詞和劇情,無不與整部劇的政治格局相關聯相暗示,而劇中類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每一個如果細究,都可以探究出整盤棋的很大部分。 這部劇還有一個特別“坑”的地方,經常會有劇中人物挑出劇情,好像是給讀者闡明劇情一樣,剖析一些時局:比如徐高張在裕王府的密謀、嚴黨在嚴府的密謀、鄭何二人對高翰文行事的判斷、沈一石對朝局的看法、趙貞吉與譚綸關於倒嚴的對話、海瑞對王潤蓮所說趙貞吉的心機等等劇情,第一次第二次看的時候,極容易被他們誤導。可是通篇看下來,他們是站在他們有的資訊之上歸納總結的,可是,要麼不完整,要麼乾脆是錯的。有的時候分不清了,或者前面某個細節忘了,一下子對劇情把握就歪了。 這樣的電視劇,實在難得,太難得了。 這部劇我到現在整體看了四遍,每天吃飯、寫實驗報告的時候就聽,閒著的時候就想,越想越累。這種劇,有一個就夠了,太費腦細胞。 不過,當真回味無窮。

  • 17 # 男科高醫生

    抓住最重要的一點,嘉靖皇帝是權力的極點,只想著享受皇權帶來的好處,搜刮民脂民膏,但是又不想不可以揹負昏君的罪名,嚴黨就是嘉靖的黑手套,清流是爭奪或者限制黑手套。

    不管這樣鬥來鬥去,不能汙了嘉靖。

  • 18 # 鋤揚軒

    確實很難看懂,沒有個三五遍,真的只能是一知半解。

    什麼是懂?什麼又是不懂呢?好比就是,老師講課,講半天,題還是不會做,這肯定是不懂。反之,老師一看你做的題,只瞟一眼,就知道對還是錯,說明老師懂。

    《大明王朝1566》就是這樣一部劇,演了半天,看著很精彩,但並不一定真看得懂。

    比如,明朝的官治特點。看上去呂芳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很大吧?嚴嵩也得看其臉色。之後的陳洪,則更甚,甚至敢毒打百官。但明朝皇帝、內閣、司禮監三者的微妙平衡關係,如果沒有歷史知識,光看電視劇是很難看懂的。

    再比如,胡宗憲與趙貞吉的關係。拋開兩人的私交不談,說白了就是總督與巡撫的關係,很多人感覺總督可以管轄巡撫,但事實上真還不行,胡宗憲必須以抗倭的軍事名義,才能從趙貞吉處調得動糧食。

    張居正內心的陰暗,嚴世蕃現實的無奈,徐階獨立於裕王之所在,嘉靖出口便是典故詩詞……等等,這些真的很難懂。所以很多人說,如果在劇中活不過一集。

    總的來說,《大明王朝1566》是歷史劇的巔峰之作,經過藝術加工後,比真實的歷史更有看頭,不妨細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監獄,真的如有些電影裡一樣那麼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