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中“罐頭換飛機”在前蘇聯剛解體的1991年年底前後,一時間成為震驚天下的商業模式。但運用這個商業模式,牟其中本人也只成功一次,據說賺了1.6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屬於天文數字。後來模仿他的人,鮮有成功。但這一商業模式的發明、實踐,以及媒體對這一模式的宣傳、解讀,卻也啟發了不少後來者。他們中的一些人,日後在國企改革重組中獲益頗豐。
“罐頭換飛機”這一商業模式當時能夠取得成功的時間視窗非常短,機會轉瞬即逝。牟其中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嗅覺靈敏,行動果敢,從而創造了1990年代初中國的商界傳奇。
當時,前蘇聯經濟瀕臨崩潰,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而經過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輕工產品正好飽和,且有過剩。當此之時,牟其中又得知家鄉航空公司----川航,也缺錢買飛機。他靈機一動,哎呀,前蘇聯(俄羅斯)不是有飛機嗎?於是他的商業天才,用今天的話來說,爆發了:幾經周折,他收集500車皮價值4億元人民幣的輕工產品發往俄羅斯,換回4架圖154飛機,賣給川航。
上述交易過程說說簡單,可在當時條件下,做成它並不容易,具體程式相當複雜。譬如,收集輕工產品的資金從何而來?運費怎麼籌集?川航也沒錢,購機款如何變通支付?怎麼說服俄方先把第一架飛機開赴川航?……,……所有這些,牟其中都用“空手道”思維(以後概括為“智慧文明生產方式”),一一化解。
牟其中“一戰封神”,華人無不稱奇。
牟其中“罐頭換飛機”在前蘇聯剛解體的1991年年底前後,一時間成為震驚天下的商業模式。但運用這個商業模式,牟其中本人也只成功一次,據說賺了1.6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屬於天文數字。後來模仿他的人,鮮有成功。但這一商業模式的發明、實踐,以及媒體對這一模式的宣傳、解讀,卻也啟發了不少後來者。他們中的一些人,日後在國企改革重組中獲益頗豐。
“罐頭換飛機”這一商業模式當時能夠取得成功的時間視窗非常短,機會轉瞬即逝。牟其中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嗅覺靈敏,行動果敢,從而創造了1990年代初中國的商界傳奇。
當時,前蘇聯經濟瀕臨崩潰,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而經過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輕工產品正好飽和,且有過剩。當此之時,牟其中又得知家鄉航空公司----川航,也缺錢買飛機。他靈機一動,哎呀,前蘇聯(俄羅斯)不是有飛機嗎?於是他的商業天才,用今天的話來說,爆發了:幾經周折,他收集500車皮價值4億元人民幣的輕工產品發往俄羅斯,換回4架圖154飛機,賣給川航。
上述交易過程說說簡單,可在當時條件下,做成它並不容易,具體程式相當複雜。譬如,收集輕工產品的資金從何而來?運費怎麼籌集?川航也沒錢,購機款如何變通支付?怎麼說服俄方先把第一架飛機開赴川航?……,……所有這些,牟其中都用“空手道”思維(以後概括為“智慧文明生產方式”),一一化解。
牟其中“一戰封神”,華人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