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唐代以前有沒有大毛筆?

    從考古的文獻中,還沒有發現有很大的毛筆記載。不過有寫大字的記錄。

    最早的善書大字的人,是東漢漢靈帝時期的師宜官,能寫方丈的大字。王獻之也是能寫一丈見方大字的好手。而蔡邕所創的飛白書,是在他上朝的時候,看到鴻都門前的一個僕役用惡帚在地上寫字而受啟發創作的。

    古代的建築物上都要懸掛牌匾。牌匾上的字自然是很大的。雖然沒有一丈見方這樣大,一米見方很是很大的。普遍的大斗筆都難勝任。在沒有放大複製技術的古代,寫大字用的,不一定是毛筆。把抹布捲成團蘸墨寫,這是一種。當然也有很大的毛筆。這是用於榜書的大抓筆。一般的牌匾足以勝任。即便是如宮廷裡的大牌匾,都可以書寫。

    現在要找唐代以前的實物來佐證,是不能的。

  • 2 # 長劍不出鞘

    書法上碑,關鍵在於勒石,然後由石匠完成雕刻。

    目前為止沒有實物證據到底唐朝前有無大筆。而且即使有大筆也未必有大紙。判斷當時大字有兩種可能:一是用筆的替代品,如布團蘸墨;二是可能石匠,勒石工已經掌握同比例放大技巧,比如將書法原字用格子隔開,對每個格子定位。

    其實不僅古代,就是現代,將書法刻到碑上也需要放大技術,而不是都要用大筆寫。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是毛澤東主席親筆手書。背面是周恩來總理手書碑文。紀念碑的正面碑芯60噸重、14.7米長,毛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每字至少一米以上,毛主席會去拿大筆在地上劃拉嗎?不會的。毛澤東主席先是寫了三幅,請書法家們挑選了一幅。在草紙上把字草稿寫好之後,如何將字鐫刻在高大的碑心石上,是一個技術性難題。當時,僅有的條件是用幻燈機投影放大,但打出來的字模糊不清。需要設計師一筆一筆畫出線條,然後再重新勾勒。但這樣所雕刻出的字,和原稿差距很大。書法篆刻家魏長青是紀念碑字型鐫刻的主要負責人和完成者。他本就有很好的書法功夫,為完成任務,他耗費了一段時間,將毛主席、周總理的字型仔細研究,領悟了他們的書寫風格以及根源,然後再親自勾模,為了保證和原稿接近,魏長青還不斷對每個字仔細勾模,再經過照相數次對照、修改,之後,才終於形神兼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複雜系統分析與控制這個專業怎麼樣,就業前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