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681495246414
-
2 # 風清楊
90後是在幸福的年代出生,打心眼裡認為建築工地沒有地位的工作,他們接受的網路影響比較大,認為腦力勞動更高階。
而工地工作接觸的人形形色色,長年在外基本一週都在工作沒有雙休,有的偏遠地區基本沒有消費的地方,對於一個崇尚自由,熱衷消費的九零後,他們寧願少掙些也希望找一個有正常節假日,有自我時間和空間的其他工作。
-
3 # 智奇生活
這跟歷史節點有關,60後和70後上學那會還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許多人只有小學或者初中文化水平,有的甚至連學都沒有上過幾天,處於文盲或者半文盲狀態。眾所周知,1978年舉國上下正式開始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農民有了自主經營權,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選擇作物的耕作,那些頭腦靈活四肢勤快的家庭,很快就有了比較富足的糧食保障,有盈餘的家庭開始添置家當漸漸走向比較富裕的生活,同時由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分到的田地是有限的,人口較多的家庭就出現勞動力過剩的現象。
怎麼辦?
看著隔壁老王家日益富裕,各種時髦的交通工具、家電、音響裝置、時髦的奇裝異服、各種電發、染髮、燙髮等等,看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他人也坐不住了,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開始走上那時叫做“副業”之路。一方面出於自身的文化水平所限,而“世界工廠”並未形成,另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初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苦力勞工,建築工地和煤炭礦井就成了60、70、80後年輕人的主要選擇,當然,也有少數選擇下海經商成為了富一代。
要知道,那個時候90後才剛開始呱呱落地,當他們逐漸成長起來,父輩們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願意花更多的錢在子女的教育上,90後長大成人基本上都有較高的學歷或者自己心儀的職業培訓的經歷,同時國內開放的程度已經很高,很多國內外資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90後有了資本選擇更為舒適輕鬆的職位。同時中國工地的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很多很多勞工,他們更喜歡經驗豐富而又能吃苦耐勞的70、80後。
所以,90後 ...
回覆列表
六零,七零,八零後出生的那個年代還比較落後,那個年代找點活兒幹都難啊,鄉鎮工廠很少很少,我是七零後,記得小時候村裡人冬天農閒季節街上坐了一排又一排曬太陽,嘮嗑,主要沒地方幹活掙錢啊,後來慢慢的聽說工地上能掙錢,有一部分小夥子就去了,當時工地上幹活的要求和標準是最低的,只要手腳健全不怕吃苦勞累就行,所以工地上也是大部分人最容易出力掙錢的地方,現在的社會就不同了,全國鄉鎮到處都是各種大中小型工廠,製造業非常強勁啊,隨隨便便在家門口的廠裡上班每個月都可以掙幾千元,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去工地上幹活?而且有些效益好的工廠條件都比較好,除了發冬夏工服,逢年過節還發食用油,白糖,整箱的水果等等福利,而且乾的活兒也沒有工地上那麼累,何苦再去工地上幹呢,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