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憩
-
2 # 斷臂的維納斯3
居然之家的無人便利店EATBOX已經登入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了。
據悉,EATBOX是居然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Eatown怡食家超市推出的無人便利店。世紀金源店主打的是進口食品,店內有600餘個SKU可供選擇,其中400餘個SKU是進口商品。
帶著一絲好奇,跨境菌今天冒雨前去體驗參觀。
對,就是這個玻璃盒子
那麼,在EATBOX無人便利店消費的體驗是什麼樣的呢?
當看到“上傳成功”的介面出現時,就已經做好進店購物的準備了。
首先你要掃碼註冊
然後拍一張美美的素顏照(汗)
上傳之後就可以進店購物了
接下來就是進店的環節了。
店鋪的門上裝有攝像頭,使用者站在門口的攝像採集區,攝像頭便會識別使用者面部資訊,並開啟門鎖。這時,使用者就可以開門進店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識別面部資訊的那一剎那,門上方的螢幕上會顯示出使用者的靚照。因為自拍的要求是無美顏、無修圖,不習慣素顏的妹子們要當心哦。
不知道破相了還能不能順利刷臉進店
進門之後就可以購物了嗎?
太天真了。還有第二道門在等著你呢!
只有當第一道門關閉後,使用者才可以按下第二道門的開關,進入店內。這種設計可以防止商品未經支付就透過便利店入口被帶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品丟失。
開門流程
進店後,使用者就可以開始選購了。
雖然標榜為進口食品超市,但EATBOX店內仍然有不少中國產食品和日用品。商品的陳列方式與一般便利店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具體來說,跨境菌在EATBOX無人便利店裡發現的商品有日本進口的飲料、糖果、個護用品,南韓進口的酒,美國進口的餅乾,菲律賓進口的點心。當然,也少不了中國產的火腿腸、老乾媽、紅牛、泡麵,以及……辣條。
結賬時,使用者只需將商品放到收銀臺上,系統便會透過RFID技術識別商品。待螢幕上出現付款碼後用手機掃描付款。
識別單元貼上在商品上
結賬步驟
高大上的收銀臺
不過,當跨境菌第一次將挑選的兩罐可樂放在收銀臺上時,系統只識別出了其中一罐。
對此,便利店工作人員給出的解釋是,可樂的鋁製容器對RFID的識別產生了一定的干擾,因此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然而跨境菌不是技術宅,並不能判斷這位工作人員的答案是否真實準確。
之後,工作人員調整了一下可樂擺放的朝向後,系統成功進行了識別。
識別出現了錯誤,只識別出一罐可樂
這回成功識別了
支付後,使用者就可以離店了。
便利店出口的門也是兩道。使用者開啟第一道門進入檢測區,系統會透過識別使用者的面部資訊來檢測繫結的手機號是否已經進行了支付。
如果成功支付,使用者就可以按下開關開啟第二道門並離店,完成整個購物流程。
如果有商品沒有支付,檢測區便會檢測到該商品的識別單元,使用者需要回店內完成支付,否則無法開啟第二道門。
出門流程
EATBOX的全部購物流程就是這樣了,整體來看還算順利,支付部分的小Bug會在正式開放時做出修正。
EATBOX怡食家超市CEO安利英對跨境菌表示,EATBOX無人便利店雖然主打進口食品,但其中的SKU主要為進口食品中高頻且剛需的那部分。同時,EATBOX主打重度垂直的概念,比如在商業街投放的店,會主打年輕女性最愛的零食;而社群店則會以健康食品為主要品類。
安利英還表示,除食品外,美妝、日用品、家居等品類也會是EATBOX未來考慮擴充套件的方向。“我在進口行業做了十幾年,我發現國外有很多重度垂直的小而美的小店,但在中國這種店還很少,購物中心都是很同質化的。我們要把聚類的精美小店帶到中國,這個進口美食的無人便利店就是第一步。”
據瞭解,居然之家旗下原本做跨境進口業務的海品貓全面轉型做食品貿易,主要以進口食品代理和自有品牌為主,這為EATBOX提供了豐富的選品。但EATBOX並沒有被已有的選品束縛,針對不同單店聚焦的不同品類,EATBOX也會選擇海品貓沒有的商品,拓展新的供應鏈。
以下是本次體驗的一些現場圖片:
總的來說,EATBOX的體驗還是不錯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比如,支付時出現的小Bug,商品識別失敗;
比如,有人撕下商品的識別單元,就可以將商品帶出便利店而不被查驗到;
比如,老人可能不容易理解購物流程,而被困在出口檢測區無法離店;
等等……
這些都是在正式對外開放前,EATBOX需要完善的地方。
-
3 # 火蝠電商資訊
無人便利店早在去年亞馬遜便已推出且在西雅圖總部進行試運營,國內也陸續的推出了“F5未來商城”以及繽果盒子,其中繽果盒子在7月3日宣佈獲得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F5未來商城也獲得了3000萬+的A輪融資,目前全國繽果盒子共有8個網點,並高調喊話預計1年內完成5000個網點的建設。
隨之而來7月8日,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現場,阿里巴巴打造的無人店“淘寶會員店”正式面世,可謂這是阿里推進零售行業以來確定的一個方向性選擇。或許將意識這,在不久的將來無人便利店將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人們購物除了超市、便利店等以外又多出來一個購物場所。
無疑無人便利店大大的節約了人工成本,首先無人便利店沒了服務員,你處在一個無人打擾的購物環境,全憑自主意願選擇所需商品,其次沒有收銀員,透過網際網路支付技術,自主的進行掃碼結賬,最後沒有了保安大叔,從你進門那一刻開始你就處在被監控的狀態,從阿里的淘咖啡店來看,我們將來或許將擁有一張網際網路身份證,進出這些店鋪都是透過實名的校驗,直接杜絕了盜竊等行為,比人為的安保更能杜絕盜竊事件發生,保安大叔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了。
價格差將導致許多人員下崗
例舉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商品價格,繽果盒子”商品的價格介於超市賣場和普通便利店之間,略高於前者,但低於後者。如一聽可樂在普通便利店通常賣2.5元,無人值守便利店的價格是2.2元;康師傅冰紅茶在普通便利店賣到3元,無人值守便利店的售價為2.7元。價格差異化,這種價格差異或許會導致現在很多的便利店面臨關停倒閉,很多小型超市將面臨著人數減少,貨物堆積,減少人力成本支出是維持商店運營首要選擇。
排隊買單的時代結束
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發展無疑都是往越便利好,無人便利店的一大優勢是便利,杜絕了排隊結賬的場景,全部自主結賬,讓你在購物上所花的時間越來越少,多了商品選擇的時間。從目前運營的無人便利店來看,繽果商店在結賬時一次性可以結賬5個商品,偶爾會出現掃碼錯誤,但這些技術性問題在今後肯定會有一個大大的提升。越來越便利這必將是趨勢
線上模式搬到線下運營
淘咖啡的開始可能預示著馬雲將線上淘寶的運營模式運營到線下,現在無人便利店或許就是一個契機,人們透過淘寶二維碼二進行身份驗證進入店鋪進行購物,將來或許可以實現下線掃碼加入及時購物車,人們在便利店選擇商品掃碼加入購物車,當你離開商店時,清空購物車。全程都是線上運營的模式,但在無人便利店變成了現實。
我們該何去何從
無人便利店興起各大零售行業都將受到很大的衝擊,各大超市便利店將面臨人員的縮減,那麼這些人都將何去何從,是否夜晚降臨廣場上又多出了很多跳舞的群叢。
-
4 # 剪輯遊戲人生
謝邀!首先更正一點,無人便利店多也不肯能導致人失業。從客觀的角度應該是崗位轉換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時代的更替促使人成長和提升能力的一個過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人便利店只是佔用了服務員的工作,對於採購還是要採購,財務還是要有。同時這個無人超市為什麼能成功,其實就是有強大的支援系統,而這個系統的支撐並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資金,採購,貨物補充以及使用者喜好等等各種資料都是需要系統才獲取。那麼這個系統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所以相對來說把服務員的人員變相轉入了系統支撐上。
當然這個系統是需要有能力有技術的人員完成。對於服務員顯然是完不成的,是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崛起以後可能更多這樣的崗位將要替代,那只有一個結果了,總是這種崗位的人,進行再度學習,學習新技能和技術,這對於人的成長或者是整個經濟的發展都是必備之需,很多人都想學習提升自己,只不過因素過多,那麼這次就是人必須要學習的一個機會了而且是硬性條件。這樣對於人才還是未來的經濟發展都會是一個好的發展了!
-
5 # 志盛騎著驢
我們汕頭也有無人便利店了,而且還有人臉識別技術。便利店是靠人工的簡單勞動的工作的,所以很容易被高科技產物所代替。失業的人也會越多,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科技產物代替人工是社會發展的進步,社會發展了人工必然應用少了。未來隨者網路的發展,系統的管理。人工的低智慧勞動將被智慧化系統所代替!未來將會出現無人汽車,等行業將會有很多人失業!無人技術在不斷髮展,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
6 # 新零售智庫
無人便利店搶人飯碗?恰恰相反,它們將創造幾百萬就業崗位。
“不用排隊,不用付錢,拿起就走。”亞馬遜為旗下無人便利店Amazon Go拍攝的宣傳影片中,人們面帶微笑穿梭在超市裡,離開的時候,交易已經自動在手機app上完成。在美國消費者眼裡,這樣的場景或許還有些科幻色彩,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這樣的場景早已成了現實。無人便利店,或許是中國今年最火的新事物之一。
(亞馬遜無人便利店)
繽果盒子、天虹無人便利店、淘咖啡、F5未來商店……隨著各色無人便利店陸續問世,人們在享受“黑科技”帶來的獨特購物體驗之時,卻也開始擔心無人便利店是否會搶走超市工作人員的飯碗,從而帶來失業潮。
對此,斯坦福大學教授、人工智慧專家Jerry Kaplan向《天下網商》記者表示,目前看來,無人便利店裡,能被科技取代的僅僅是收銀員之類非常基礎的崗位,但便利店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一類的員工。對於那些需要和人互動的崗位,比如銷售、售後服務,技術是無法取代的。
對此,美國最大的勞動力和僱傭法律律所Littler的資深合夥人,人工智慧、自動化及相關勞動僱傭法律專家Garry G.Mathiason 在接受《天下網商》記者採訪時表示,擔心“黑科技”搶飯碗,完全是不必要的。一方面,“黑科技”無法取代那些需要創意,批判性思考和個性化服務的工作,比如心理諮詢,一方面,即使“黑科技”會取代一些崗位,目前看來也需要至少10年的“過渡期”,在這期間,“人機合作”的狀態將是常態。此外,“黑科技”也將催生更多新興的工種,反而能提供更多工作崗位。
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Company)則在今年1月釋出了一份關於“黑科技”如何影響就業的報告,報告中稱,“黑科技”將取代一些基本的崗位,不過,這並不會帶來失業潮。相反,科技的進步將極大推動社會的生產效率。人們得以從原先基本的工作崗位上被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多高技能的工作,而社會的工資差異也將因此而縮小。
(餐廳裡的機器人服務員)
無人便利店究竟是要革誰的命?雖然無人便利店這一新詞裡,“無人”兩字非常吸引眼球,也是人們熱議的重點,但事實上,有人無人根本不是無人便利店的關鍵。
媒體36氪在近期的報道中指出,無人便利店一開始的噱頭是“無人”,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無人值守應該能夠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但實際上,店鋪值守人員的人力成本僅佔整個店成本的10%-15%。在便利店裡,收銀員不僅僅收錢,還負責往貨架上擺貨,盤點貨物,進貨等等其他工作。只要是有貨架陳列商品的店鋪,完全沒有工作人員協助,在短期來看是不太現實的。
《北京晨報》則援引業內人士觀點指出,無人便利店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消滅幾個服務員和收銀員,提高坪效和便利性,才是終極目的。“無人超市節省多少成本只是表面現象,掌握顧客的購物習慣和大資料後精準營銷,才是最終目的。”該專業人士表示,“無人”並非便利店的核心,而透過技術手段來提高門店的“智慧化”水平,用大量的資料流來為“智慧運營”服務,提高單位面積的盈利水平,才是這場變革的根本。
(日本的無人旅店,可選擇美女或者野獸作為接待人員)
人工智慧時代,哪些崗位不會被取代Kaplan教授指出,就零售行業而言,目前高科技會對工作崗位帶來的影響,僅限於那些以便捷和價格優勢為核心價值的領域,比如美國沃爾瑪、Costco 超市內的一些基礎崗位,但那些以客戶體驗、情感等為核心價值的領域,比如銷售和客服,卻是不會被取代的。就無人便利店而言,裡面的一些崗位,比如收銀員,的確可以被取代,但是無人超市需要的員工不僅僅是收銀員。事實上,就算是在亞馬遜為Amazon Go拍攝的宣傳片裡,依然可以看到身穿亞馬遜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在空缺的貨架上補貨的身影。這些工作,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還不能讓機器來代替人工。
作為一名研究人工智慧長達30年的專家,Kaplan 教授在2015年出版的《人類不會被取代:人工智慧時代的財富和工作指南》一書中指出,未來不能被取代的工作都有一些相同的特點,比如情感、體驗的驅動,而這些工作並不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銷售、客服,都屬於這樣的工作。Kaplan教授舉的一個例子來自星巴克。在誕生之初,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希望用機器來為客人調製咖啡,但很快,他發現,客人來店裡消費咖啡,並不僅僅是為了儘快拿到一杯標準化的咖啡,還有某種情感訴求,因此,可以和客人互動的店員是不可取代的。此外,客服也無法用機器人來代替。Kaplan教授認為,很多時候,人們去客服那裡尋求售後服務,並不僅僅是為了退換不喜歡的商品,而是為了獲得一種相同的情感體驗。“想象一下,如果你拿著一件衣服去退貨,說你穿不了,接待你的機器人對你說‘非常抱歉’,你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對嗎?因為它不會有相同的情感體驗。”
(食品店裡的機器人)
“黑科技”如何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諮詢公司麥肯錫今年1月釋出了關於“黑科技”如何影響就業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機器取代工人”的現象都在發生,比如零售領域的無人便利店。許多關於“黑科技”將帶來失業潮的論點喧囂塵上。但事實上,眼下正在經歷變遷,和美國農業人口大量被大機器所取代的歷史很相似。當時,這種取代並沒有帶來長期、嚴重的失業潮,相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很多新的工種誕生了。
1840年左右,65%的美華人口從事著和農業相關的工作,但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僅為2%。不過,這巨大的變化並沒有毀掉美國,相反,隨著人們從農業勞動中被解放出來,許多新的職業誕生了,比如和網際網路相關的職業。
與此同時,科技也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麥肯錫報告中指出,在全球範圍內,科技的進步每年可以將社會生產效率提高0.8%-1.4%。就零售行業而言,無人便利店之類的“黑科技”可將效率提高32%,從而帶來高達68%的潛在盈利增長空間。科技除了帶來更高的效率之外,還有更好的購物體驗。未來,消費者或許可以戴上某種特殊的眼鏡,直接檢視商品的成分和營養價值等。
(如今的機器人,可從事各種精細的工作)
在就業方面,受此衝擊最大的,是收銀員、倉儲和清潔工這類基礎工作。不過,當員工們從收銀等基礎工種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他們便可以去從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比如客服。而隨著人們從事工作附加值的不斷提高,“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之間的收入差將減小,人們的整體收入將不斷提高。
Mathiason 在接受《天下網商》採訪時指出,目前看來,至少需要10年時間,機器才可能在某一領域內大量取代工人,而在這之前,“人機合作”將成為常態。透過讓人去操作機器,來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新的工種。此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工種的不斷湧現,人們需要接受培訓來適應新的工種。這種培訓本身,也能提供大量的就業。
Littler律所釋出的一份關於人工智慧、機器人和自動化可能對就業造成的影響,以及相關法律解決途徑的報告指出,在2011年期間,“黑科技”直接創造了400萬到600萬就業崗位,如果算上間接創造的就業崗位,這個數字將高達800萬至1000萬。到2020年,“黑科技”還將創造190萬到350萬工作崗位。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開始為人類服務)
不做新時代的“德勒分子”美國科技網站Tech Crunch撰稿人麥努爾·卡恩(Mynul Khan)在名為《機器人不會搶飯碗,反而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文章中指出,其實高科技本身就能創造就業。2011年,一項在六個國家進行的研究發現,100萬臺工業機器人可以直接創造出近300萬個就業崗位。儘管機器人的數量在上升,但仍有五個國家的失業率在下降。因此,人們大可不必擔心機器人搶走人類的飯碗。
“18世紀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動力織布機和其他機械裝置減少了紡織品生產過程中人工參與的必要性。因為擔心失業,這些工人紛紛抗議機器的使用,甚至搗毀機器,煽動民眾造反。這些工人被稱為‘德勒分子’。”卡恩在文中表示,“在今天,如果將某人稱為德勒分子,其實是一種羞辱。這充分說明了他們當初的擔憂是多麼地不必要。”
文:千尋
原文標題:無人便利店搶人飯碗?恰恰相反,此類“黑科技”將創造幾百萬就業崗位
回覆列表
我在四線城市的老家呆了接近一年的時候,現這個月又回到了一線城市-廣州,出來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節奏還是那麼快,路上的車還是這麼多,商業街還是那麼繁華,當然空氣質量還是這麼差。
當我掏出那還有二十多塊錢的公交卡時,突然發現掃碼即可支付,心裡突然有一種落後了的感覺,原來這個城市的腳步,竟然是這麼快。搞定一切以後,進入了"沃爾瑪",準備買點日常用品,把東西挑好放在車裡,推著車往購物臺走去,以前印象中這十幾個購物通道在這個時間點,應該會排長龍的,但眼前的景象卻讓我感覺吃驚,購物通道只開了2個,每個通道上也只是排了幾個人而已。
而這個時候,一個大姐姐走過來,告訴我用手機掃下"沃爾瑪"的小程式,然後可以直接掃碼購物,支付完成後直接從掃碼通道出去。當我在掃碼通道上拿起掃碼的時候,身邊已經出去透過掃碼購物的顧客了,只需要在購物通道的機器再掃下已經購買的二維碼,直接就出去,這個速度比以前在普通購物通道排隊要快不知道多少倍。
誰失業了?咱們回過頭來看問題,無人便利店越來越多,服務越來越方便,以前需要的店員崗位現在不知不覺中被取代了,那麼這造成一部分人失業,咱們在細想下,這失業的一部分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我在某線上招聘平臺上擷取一個某大型超市營業員的崗位,咱們來看看這個崗位的職責和要求:
咱們從任職資格不難看出,這個崗位需要的要求並不高,初中以上學歷,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就可以。那麼這型別的崗位需求的人,可替代性很高,以前是張三不做了,馬上找李四就能夠頂替,而現在就是張三不做了,李四根本沒有機會做,因為只需要裝一臺機會在那,掃碼支付,就已經完成了購物,在這個趨勢下面,失業的是文化程度不高,沒有什麼特長或技能的人。
是誰替代了這些崗位?或者說是催生了哪些崗位?我們常說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當隨著趨勢淘汰了這些崗位,那麼到底是誰淘汰的這些崗位?從表現上看就是給我們帶來便利的APP,小程式淘汰了這些崗位,因為有了這些給我們便利的功能後,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需要那麼多的收銀員站在收銀臺上收費了。
咱們在深入想下,這些便利的功能,是怎麼樣實現的,是由誰製作出這些便利功能呢?大家肯定都想到了,就是那些"碼農"那些整天沉默不說話的"程式猿"們製作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些IT技術人員淘汰了這些基層的崗位。
那麼我們再想下,想要把這個程式維護好,企業除了在製作這些程度時需要用到程式設計師,在後期維護上,一樣需要用到這些程式設計師,那麼這些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勝任這些崗位呢?我們再從某招聘平臺上截圖看看:
看吧,咱們和前面的崗位相對比,程式設計師的要示遠遠高於營業員,我們也知道這兩者的收入相差也是很大的。
與其說誰淘汰了誰,不如說這個世界逼著我們去學習隨著人類的進步,整個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小,而讓我們縮小這個距離的,就是我們擁有多少的知識,如果我們不去學習,不去成長,最終淘汰的就是會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