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雲峰

    組織成本與交易成本:來源於羅納德·科斯先生,核心觀點是組織的誕生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反過來說,就是當組織成本過高,高過交易成本的時候,相關組織職能應該去掉。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有自己的物業、工程團隊,成本比租用第三方聯合辦公空間高,那麼,組織就應該考慮把物業、工程團隊去掉,轉而使用第三方聯合辦公空間的服務。當然,這裡的成本要綜合考量,不僅僅是錢本身。

  • 2 # 清風吹笛

    在經濟學上有很多知名的規律或原理,在此不能一一闡述,僅就我最感興趣的一個與大家分享:貿易使每個人或每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變好。

    對於這個原理我有三個方面的理解:

    一、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兩國都可以從 國際貿易中收益。

    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是兩個國家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而不是絕對生產成本,只要兩國存在生產成本上的差異,即使其中一方處於完全劣勢的地位,貿易仍會使雙方受益。

    假設A國和B國都可以生產大米和衣服,A國生產單位大米和衣服的勞動投入都是100個小時,B國生產單位大米的勞動投入為60個小時、生產單位衣服的勞動投入為90個小時。

    可以看出,B國生產兩種商品所花的時間都少於於A國,那麼如果A國與B國交易的話,其結果如何?不論哪種商品,B國自己做肯定都要比A國成本低,那麼交易中B國是否吃虧了呢?

    這裡假設兩國以1.2單位酒換1單位衣服進行交易,兩國都投入200個小時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無貿易時兩國在兩種商品上投入時間是相等的,有貿易時都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如上表,經過貿易A國200小時的投入可以有1.2單位的大米和1單位的衣服,如果由A國生產這些商品則需要220小時,貿易節省了A國20小時的勞動投入;經過貿易B國200小時的投入可以有2.13單位的大米和1單位的衣服,如果由B國生產這些商品則需要217.8小時,貿易節省了B國17.8小時的勞動投入,可見B國仍然在貿易中獲益了。這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共贏”。

    一國可以在生產所有物品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卻不可能在生產所有物品上都具有比較優勢,而專業化和貿易的好處就是基於比較優勢的,因為每國都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於是交易就變得有利可圖了。

    二、國際貿易能夠擴大市場規模,而規模經濟的存在使產品價格下降、生產成本降低

    國際貿易能夠擴大市場規模,規模經濟的存在使產品生產成本降低,進而降低產品價格,而且在差異產品和規模經濟的推動下,國際貿易還為各國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得到滿足。

    三、稅收等減少貿易的政策會導致無謂損失的產生

    所謂無謂損失,簡單的說就是當政府對買者和賣者徵稅時,賣者願意賣的數量和買者願意買的數量都會下降,因此而造成的損失。由於絕大多少商品需求和供給都是有彈性的,稅收都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不會完全轉嫁給其中一方。

    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逆水寒》即將合服,它為什麼這麼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