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M宋先生

    其實並不是Fitbit敗給了蘋果和小米,只是市場的發展和選擇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出現。

    智慧穿戴裝置誕生,本身有兩個原始推動力:

    第一個是智慧手機的普及,在2007年iPhone誕生開始,智慧手機徹底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隨後谷歌又推出了安卓系統,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過程。智慧手機的普及,導致了軟體生態的多樣性,同時也就催生了圍繞手機為核心的周邊硬體產業,穿戴裝置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個是感測器整合的發展,後功能機時代,也就是諾基亞推出各種搭載塞班系統觸控式螢幕的手機期間,手機感測器也開始大力發展,最初安裝一個光線感測器就很新鮮了,後來逐漸加入了重力感測器、三軸陀螺儀、指紋識別、面部識別、心率感測器、溫度感測器、速度感測器等等,各種感測器的成熟,才使得可以整合到穿戴式裝置中,實現各種各樣的檢測功能。

    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體驗的本質差異,實際差異在於顯示屏:

    無論是Fitbot,還是另外一家比較早期做智慧穿戴裝置的企業“Jawbone”卓棒,早期的產品都是以智慧手環為主,都是曾經做到了千萬級別的出貨量。我2014年購買過一款“Jawbone”手環,用了一個月後,自己的感覺就就是兩個字“沒用”。因為智慧手環在當時沒有顯示屏,只能做一些很基礎的功能,來電震動通知、震動鬧鐘、睡眠監測、運動計時、步數監測這種目前很多手機都可以實現的功能。你很難想象花了1000多元就買了這麼個玩意兒,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米199元的手環推出來,很快就佔領市場了。

    其實差異的核心就在於是否有顯示螢幕,有了顯示屏,你資訊展示的緯度就不同了,從單純的通知提醒升級到了傳達內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pple Watch,蘋果給了使用者一個儘可能大的空間,去代替手機做一些事情,比如說閱讀資訊、檢視推送通知、天氣預報、運動資訊、回覆聊天訊息、播放音樂打電話等等。總而言之就是,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生產力完全不是在一個維度的兩種產品。

    Fitbit的失敗,最終敗在缺少生態上:

    那麼很多人說了,人家Fitbit也推出了自己的智慧手錶,外觀也漂亮,價格也實惠,為什麼還是死了呢?換個角度看問題,2019年上半年,全球智慧穿戴裝置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一名蘋果、第二名小米、第三名華為、第四名三星、第五名Fitbit、剩下的統一歸類到”其它“中。發現什麼問題了嗎?前五名裡面,有四名都是做手機的廠商......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無論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怎麼發展,它們始終只是手機的一個附屬配件存在,目的不是為了取代手機,而是幫助人們更好的使用手機。所以本質上來說,手機廠商來做智慧手錶或者手環,更有優勢,使用者基數已經存在,軟體和系統生態也有,可以配套做很多功能的開發。蘋果甚至已經獨立了Apple Watch的應用商店,準備獨立為手錶打造應用生態。這些優勢都是Fitbit不存在的。

    所以說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你一出生就註定會被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最新的黑洞實際照片,要“洗片”兩年,才能釋出呢?